課程概說

生活中所接觸的形形色色的物件,只要具體存在,都會呈現質感,如何透過課程喚起學生對材質覺察出差異性及感覺材質本生的性格進而如何被適用及在選擇材質時要考慮的面向是本活動設計的目的。
課程設計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以體驗和描述並結合五感經驗,讓學生把専注力放在體會材質的性格差異上,第二階段則是以第一階段的經驗為基礎進行材料的選擇,如同畢卡索所說:一切的選擇即是創作的開始,其最終的目的皆是為了讓材質特性得以發揮並連結自我情感完成具有品質的美感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對生活中的材質能更深刻的覺察並思考材料的選擇是否合宜,並且進一步面對如何處理材料使其發堚材料本身的特性達到美感的需求。

教師課後省思

1. 質感體驗
以往的美術課堂,多以視覺的繪製為主。此次挑選質感為課堂題材,讓我得以觀察到學生對於材質的思考,是多麼的缺乏。然而,經過課程講解如何觀察質感後,學生對於材質的好奇度大增。像是當學生詢問可以把木條弄斷嗎?我回答當然可以啊!要不然你怎麼觀察呢? 要不然你怎麼知道它可以怎樣彎曲呢?你又怎麼知道要用多少力量它才可以彎曲?當弄斷後,你更可以觀察,缺口處長怎樣。

當學生知道可以放心去”玩”,便會大膽的嘗試。當沒制式規定材質只能用何種形式體驗,學生便會發揮創意的嘗試,學生也會提出更多有趣的問題。我認為質感的體驗,更可以呈現語彙是有其限制。像是當學生提出鋁線滑滑的,我還在想又沒有水在上面,後來得知原來學生指的是,摸起來很光滑。

2. 重新檢視生活體驗
此次以窗作為認識材質的媒介,當我用PPT撥放不同材質的窗戶時,有學生觀察並提出,木頭的窗和石頭製的窗戶都是帶給人古早且堅毅的印象,接著學生們開始說著,奶奶家的房子有木頭製的窗;或者是旅行時看到台灣的離島有石頭窗。老師便可引導,以後回奶奶家或者出去旅行時,都可以嘗試摸摸材質。

3. 創作窗
雖是老師已經說明在設計自己的窗戶時,可以任意拼貼。但是學生在嘗試剪貼的過程仍須老師不斷鼓舞,學生才敢放膽貼上去。在設計窗戶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很認真地觸摸不同材質,仔細觀看照片中的風景,可以用甚麼樣的材質搭配出來,然後小心翼翼的黏貼上去;有的學生則是走簡易風格,認為用單純就好啦!幹嘛想這麼多呢 ?
當學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創作時,台下會出現有趣的回饋,像是”這樣的窗戶好像機器人歐!”或”原來材質可以這樣用歐!”或者是”為什麼我沒有想這可以這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