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課程以安妮報紙為主要教材,透過六節課的時間,引導五年級學生深入探討「選擇與負責的平衡」這個重要的生命課題。課程設計採用循序漸進的三階段模式:全班討論、小組探究與個人深究,讓學生從不同層面理解選擇背後的責任與後果。
第一階段「全班討論」(2節課)運用安妮報紙中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種選擇情境,從個人層面的學習選擇到社會層面的道德抉擇,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透過班級討論,學生能夠聆聽不同觀點,學會尊重他人意見的同時,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二階段「小組探究」(2節課)讓學生以4-5人為一組,針對特定議題進行深入分析。各組從安妮報紙中選取相關報導,運用心智圖、角色扮演等策略,探討選擇的多元面向與可能後果。此階段強調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第三階段「個人深究」(2節課)則讓學生獨立完成剪報創作,結合美感教育元素,運用色彩搭配、版面設計等技巧,將個人對於選擇與負責的理解,轉化為具體的視覺作品。學生不僅需要展現閱讀理解的成果,更要透過創作表達個人的價值觀與反思。
整體課程設計兼顧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面向,讓學生在探討生命議題的同時,也能提升閱讀素養與美感創作能力。
課程目標
- 能學習到安妮報紙的主題內容,內化多元知識。
- 能夠透過閱讀安妮報紙,增加文本閱讀的興趣。
- 能夠歸納、統整安妮報紙的主題單元重點,並延伸學習。
- 能夠善用多媒體設備輔助學習,讓學習更具可能性。
- 能與同儕分享自己的想法,並盡力完成小組任務。
- 能運用剪報、簡報形式來整合學習內容。
教師課後省思
經過六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選擇與負責的平衡」這個議題對於高年級學生的重要性與挑戰性。五年級的孩子正處於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關鍵階段,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後果,也逐漸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對於正在發展抽象思考能力的學生而言,卻是相當複雜且難以具體掌握的。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安妮報紙確實發揮了極大的教育價值。其豐富的真實案例和生動的故事情節,為抽象的品德概念提供了具體的載體。透過報紙中不同角色面臨的抉擇情境,學生能夠跳脫自身經驗的限制,從多元角度思考選擇的複雜性。特別是報紙中的故事鋪墊,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思考「如果是我會怎麼做?」、「這樣的選擇會帶來什麼後果?」等問題,使得品德教育不再是說教式的灌輸,而是引導式的思辨。
從學生的反應來看,他們在小組討論時展現出令人驚喜的思考深度,能夠從不同立場分析問題,也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剪報創作階段,更看到學生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表達的能力,透過色彩、版面設計等美感元素,呈現出個人對於責任與選擇的理解。這種跨領域的學習模式,確實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全面且深刻。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戰。首先是時間的限制,六節課的安排雖然涵蓋了完整的學習歷程,但在深度探討上仍顯不足。特別是在個人深究階段,許多學生需要更多時間來整理思緒、完善作品,匆促的時間安排可能影響了學習成效。此外,如何將課堂所學真正回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仍是我持續思考的問題。雖然學生在課堂中展現出良好的思辨能力,但要將這些學習轉化為實際的行為改變,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持續的引導。
未來我希望能夠延長教學時間,讓學生有更充裕的空間進行深度思考。同時,也計劃設計更多與生活情境結合的延伸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選擇情境中實踐所學,真正達到品德教育內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