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學校這兩年正在施工,挖出了大堆的土壤,今年又逢春少雨乾旱,再者每年10月起到2月是基隆的冬季,潮濕多雨,學生常常在戶外掃地時在地面上要清除泥濘中的葉子,那些在泥濘中的葉子比原先剛落下時色彩有所不同,是土壤中的成分或是其他原因改變了葉子的色彩,並且土壤裡究竟有那些改變色彩的秘密?
這個課程分成兩個部分,首先在先進行植物色素認識與萃取猜色遊戲(分組)再進行植色推論分析並做小結論,在等待10月東北季風來前空檔,拍照紀錄乾燥的植物色彩與環境紀錄,接著選擇採集校園不同地點的土壤進行顏色的製作,並製造土壤色票,東北季風到來,再蒐集含有植物的爛泥,首先先製作在泥濘中的植物色票,並刷上一張泥的色票再將爛泥洗淨曬乾製成該地區土色顏料,並討論泥中的葉子與原先的色彩狀態有何不同?為什麼?古代的人透過泥濘發現了什麼?土壤的顏色代表什麼?土壤與環境的真實關係是⋯⋯最後做出葉子與土壤對話的情話與桌墊。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校園中的變葉或落葉喬木色彩變化(視覺上)與色素上的變化的關係
  2. 土壤中金屬與其他物質影響土壤的顏色,而土壤的顏色也能對生活中的物品產生色彩及其他影響
  3. 色彩來自於生活中的那些事物?哪些是可以真正成為顏料或染料的呢?
  • 美感技術
  1. 構成-平衡與主從概念,攝影構圖技術/井字構圖三分法表達主題物與背景的呼應與平衡關係
  2. 色彩概念色彩變化的關係
  3. 簡易平塗與切割技術-製色票
  4. 製成顏料的簡易作法-清洗-曬乾-過篩-磨細-裝瓶(使用時再混膠拌勻)
  • 美感概念
  1. 大地藝術到生態藝術的概念
  2. 天然色彩顏料來源
  3. 攝影的構圖美學
  • 其他美感目標
  1. 環境教育-2021年台灣乾旱的討論-水與萬物與土壤的關係
  2. 本單元為110年校本校園美感單元
  3. 配合生物植物光合作用單元
  4. 9年級若一起執行可與地科土質岩層作結合

教師課後省思

  • 教學觀察
  1. 學生不會上坡下坡,缺乏與環境的互動與應變
  2. 土壤的選用與製作的目的有很大的關係,泥染保留的顆粒狀態與顏料需要的顆粒狀態需留下的狀態就不同
  3. 粉狀附著於纖維上加入的膠劑與蜂蜜與油成分,端看保存時間與繪畫樣態條件決定
  4. 用木框繃緊宣紙作畫效果平整,所以纖維的平整不論於繡或畫都是能加強製作的精細度與平整度
  5. 學生超喜歡這個課程專注且開心
  • 課程的收穫
    經過這次校園土色製作,與陽光水分還有疫情的交手,深深明白下次選擇環境教案在這個氣候異常變遷劇烈的年代,就是且戰且走隨機應變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