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地圖,在地觀察 | 美感教育

走讀地圖,在地觀察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
  • 教師:陳仰德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透過閱讀與實地探索,引導學生開啟對城市與社區的深度觀察與思考。課程的起點以報紙文章的文字視角,啟發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細節與議題。接著,學生走出教室,踏入校園周邊的社區,以全新的觀點觀察街區的風貌、建築、人群,以及蘊藏其中的人文軌跡與文化特色。回到課堂後,學生討論與分享自己的觀察經驗,與文章中的觀點結合,建立屬於在地的的社區意識與特徵樣貌。最後,透過速繪、拍照與回顧實地經驗,每個小組將描繪出一幅屬於他們的「印象地圖」。這張地圖不僅記錄了他們的觀察,更凝聚了他們的情感、思考與對這片土地的重新認識。
在課程中,每位學生不僅是觀察者,更是故事的創造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城市的靈魂,重新感受日常場景中的美與意義,進而建立對社區更深的情感連結與責任感。透過本活動,學生將以更具批判與創意的視角探索身邊的城市環境,進一步認識在地文化與社區特色,並發展團隊合作與表達能力。

課程目標

  1. 學生能建立觀察日常事物的習慣。
  2. 學生能透過校園周邊的街區生活觀察形塑在地意識。
  3. 學生透過文本內容引導思考城市生活的可能樣貌。
  4. 整合「走讀觀察」與「數位搜尋」所得的街區印象與脈絡。
  5. 學生以圖像記錄整合繪製成街區地圖,建立空間概念與街區整體印象。

教師課後省思

七年級時,學生以閱讀《南山先生的藥鋪子》為起點,透過校園環境的觀察與創意,創造出校園妖怪隧道書故事文本,展現了「對生活有感」的學習成果。本課程延續這一目標,旨在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日常觀察的興趣,並激發他們探索日常背後的文化脈絡與歷史故事的動機。

在教學設計中,我們為學生安排了多次觀察與紀錄的機會,大多數學生能從身邊環境中找出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創意十足的日常觀察。然而,雖然課堂中分享了優秀的觀察成果並提供了回饋,但由於前期觀察紀錄與街區觀察活動間隔了兩週,導致部分學生未能將紀錄的深度延續至街區探索階段。未來的課程設計可考慮在觀察路線上設置較少但更深入的停留點,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靜下心來觀察與紀錄,同時減少教師的講解比例,提升學生透過自我閱讀與觀察進行個人化體驗學習的可能性。

此外,觀察結束後的課堂討論與回饋,因為與街區探索活動間隔一週,部分學生記憶模糊,影響了討論的深度。若能縮減觀察點數量,將更多時間留給即時的討論與反思,將有助於學生更有效地應用觀察紀錄來回應文章內容與思路。

地圖繪製活動中,由於街區紀錄的內容普遍不夠充實,多數學生在構思地圖時花費了過多時間尋找靈感,甚至依賴網路資料來補充視覺素材,壓縮了探索各種表現形式的時間。未來改進時,可強調觀察紀錄的重要性,並提供更具體的指引及規範,確保觀察體驗與地圖創作的緊密結合。

本課程產出的地圖作品將與當代藝術館駐校藝術家的角色動畫課程結合,從地方創生的角度出發,將學生對在地的認識與想像轉化為角色故事,並以動畫形式呈現。而地圖將成為百餘位學生創作的動畫角色展演的虛擬舞台,每個角色都將根據觸發靈感的地景或街區故事安置於地圖的相應位置。這樣的連結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在地文化的理解,更將他們的觀察與創意融入了一個更大的敘事框架,賦予了學習更豐富的意義。

陳仰德
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