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活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採集自然與人工質感製作質感資料庫,讓學生從素材與手的觸摸,認識質感以及記憶質感,引導學生回應自己的質感經驗,從意識中產生主觀觸感體驗,讓學生對質感開始有細微感受區分,並在這兩堂課中進行質感應用的主客觀討論。第二階段以生活物品、書籍封面的質感觸摸讓學生思考質感與材料的關係、質感與使用目的的關係,引導學生思考質感構面所傳遞的訊息與情感,形塑學生對於質感的意義連結,並融入質感的原理教學,思考質感的客觀因素。第三階段以學生自己的家庭聯絡簿封面為質感轉譯對象,慢慢理解質感所反映的意義。

美感預期成果

  1. 從自然界、生活中感受並發現質感的細微差異。
  2. 能夠發現質感構面的合宜性。
  3. 了解質感的主客觀意義並進行轉譯使用。
  4. 能夠將封面質感操作進行整理、分享並聆聽他人的質感使用原則發表。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在製作封面的引起動機,一開始設定為聯絡簿,但學生對於聯絡簿有所排斥,因而再改成剪貼簿,未來可以思考從學生喜歡的、或常用的主題著手設計課程。
  2. 學生在自然質感與人工質感採集過程,學生對於質感真正由體驗到思考,很多學生反應第一次這麼細緻的摸各種材質,這個課程前半部的引導或許可以再深入與多樣性,讓學生從觸摸到觀察,累積質感經驗。
  3. 質感封面設計過程,必須提醒合宜的、簡單式的編排,讓學生了解質感呈現為主,而不是將設計佈滿整個封面,因此必須再加入單純的編排案例教學,可以適度融入構成的美感概念,讓兩個構面一起結合成課程,也是未來可之道。
  4. 修正之前的課程,以超輕黏土進行質感採集,然而,未再思考超輕黏土的質感收集,在後續的課程應用甚為可惜,未來可以再以超輕黏土的拓印進行課程延伸,或者進行全校公開展示,讓第一階段的學習可以相互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