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經由觀察範例及繪製,透過學生的發現及表達,分析靜態構成(秩序、壓力)、動態構成(遞增、波動、螺旋、分歧)塊面之間的壓力、律動感產生之源由,藉由剪裁黑色紙片排列組合,再自由創作動靜構成的形式,而後與質感的紋理聯想整合。
觀察生活常見的物件例圖,由微觀的角度認識質感之美,並啟發相關的質感聯想。由質感轉換的設計實例,理解質感所傳達的內在意涵。帶領學生至綠空鐵道、文學館、居仁校園進行質感拓印,透過實地拓模感受質感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依照示範的詞語規律,讓學生從拓印的質感紋理,產生微帶詩意的聯想描述句。由描述句中挑出一字,運用幾何原則、圖像原則、曲線原則等文字圖像設計之法,設計結合圖像型態的文字。
解說藍晒製版所形成黑白變色的原理,結合圖像型態的文字與動靜構成的塊面,以墨筆、簽字筆於印製質感紋理的透明片上塗黑,作為藍晒遮罩之用。於胚布上塗覆藍晒藥水,將藍晒遮罩、壓克力片覆蓋其上,置於陽光下曝曬。再行印製於袋子上,完成質感文青藍晒袋。
PS:延伸應用於資優班的假日課程,將動靜構成改為碎形幾何、質感拓印改為記憶反白(影像處理)。引導光構成於建築投影的視覺效果,區分為幾何、有機碎形兩種型態,並割製黑紙作為藍晒遮罩,印製於水彩紙上,藉此感知光的質感呈現於建築實體之美,畫面設計更有空間層次感之外,大小尺寸之間也有比例的關係,進而產生碎形漸遞的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從拓印的質感紋理發現其特質,並引發相關的質感聯想。
  2. 能將聯想的描述句,進而設計圖像文字,使圖像產生可述性。
  3. 能結合圖像文字與動靜構成的塊面,製作藍晒遮罩並印於袋子上,藉此感受質感整合構成框架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1. 質感觀察:防疫海報是為了與相近質感的特點比較,藉此發覺質感由小見大的設計思維;描述物件的視觸覺特質,練習將質感紋理以非疊字詞語進行表達;由放大比例後的微觀景象引發聯想,藉此與生活場景產生質感的連結。
    學生至綠空鐵道、文學館踏查進行質感拓印時,發現:綠空鐵道的舊軌道像螞蟻般的細點密布、桌子的玫瑰紋底座帶有編織感、嘗試拓印人工草皮卻效果不佳,文學館告示牌後方的鐵鏽細微而綿密,芒果樹的樹皮紋理像山上的水瀑流瀉而下,量水器格紋像鬆餅般的規則有序。
  2. 動靜構成:透過提問,促使學生觀察與思考:塊面的尺寸變化、塊面之間的間距關係、角度偏移的不穩定效果、銳角相對的壓迫感,藉此逐步形成自己的靜態構成概念。學生甚至不滿足於依樣畫葫蘆的仿作,提出是否能自行創作基本範例,再行運用於結合秩序、壓力的創作設計上?這麼勇於挑戰的想法當然舉雙手贊成囉!
    學生在選取自己喜歡的範例仿作後,第二堂課結合範例的特點進行創作,靜態創作有「落球」、「迷宮」、「蜂蜜鬆餅」、「一箭穿心」;動態創作從「天堂」、「推擠」到「網路卡頓」、「慢慢的心動」,甚至取用同樣的「遞增、玩鬧」範例,卻產生「炊煙」、「消失的方塊」、「浮在空中的廚房」等不同的構成設計,似乎在黑白塊面之間逐漸形成各自的表述形式。
  3. 質感描述:一開始讓學生在質感拓印空白處記下質感相關感受:「物件、聯想物或景象、一句可描述的相關感受」,產生了:
    「木地板,似年輪,充滿歲月的痕跡」。
    之後拋出範例句進行修改:「石塊,似薄霧,輕輕淺淺的揭開了歲月的殘痕」,希望學生能依照例句的規則進行感受的描述,從拓印的質感紋理產生聯想,藉此對質感紋理有所感觸,因此思緒並非停留在原本的實物上,需要打開內心的窗,從記憶深處追尋曾經見過或觸摸過的畫面進行聯結,才能加入自己的想法,延伸帶有意涵的形容與描述。於是發現學生的聯想還真是挺有詩意呢:「鐵網,似利爪,狠狠的扎進了深沉的內心」「變電箱,似迷宮,彎彎繞繞的走出深奧的思想」「木紋,似波浪,賣力的將夢想推向前方」「石頭,似薄紗,映入眼簾的陽光,揭開了早晨的序幕」「石斑地,點點斑紋似星空,閃爍的照亮了黑暗」學生問:「老師~我們是在上國文課嗎?」當然不是囉~只是把質感用些詞語來重組說說看而已~(其實是想連結到後續的文字設計,讓美感課程也能與語文的表達進行跨域整合,還好學生都能配合的動腦想想看)
  4. 圖像文字:此單元所挑選的文字,希望它是質感紋理的精鍊文體版,因此需扣合原先的聯想畫面。另外,文字本身具有空間架構的特性,可理性化幾何處理,亦可感性化手繪表現,經歷過之前的動靜構成練習後,拆解文字再結合圖像來呈現其內涵,搭配質感紋理作為筆畫或底紋,會是很有趣的一種表達形式。
    因此從「無」字的設計範例,分析三種設計原則:1.幾何、2.圖像、3.曲線,學生發現「幾何」原則中有:粗細一致、交織感、移位、筆畫改成圓等特性,「圖像」原則有:爆炸、山景、火車車廂、布條等畫面效果,「曲線」原則有:流動感、水漬、發抖、筆刷等變化。
    結合動靜構成進行設計時,有的將「針」字隱藏於放射狀塊面中,有的將「堂」字與想像中天堂的建築形式合而為一,有的將「穿」字一半白一半黑的斜向分割,有的將「建」字筆畫融入木頭紋理,讓文字透過構成形式逐步產生立體的形象,並與質感紋理互動對話。
  5. 藍晒製版:以「豬羊變色」=「黑白變色」的概念去引導藍晒基本概念:(老師中了大學時期橋藝社的毒頗深)光的直線前進遇到遮擋時,會有部分通過、無法通過的物理現象,視遮蔽物的黑階而定,塗製黑稿越黑越能使陽光無法通過,因此黑色簽字筆雖能簡易式製作遮擋版面,但覆蓋性沒有萬能墨汁來得全面。而塗黑部分當光無法透過時,會留下布面的白,透明部分光可透過,便可使藍晒溶液產生化學變化,所以將呈現有深淺層次的藍。
  6. 藍晒印製:塗藥水的量是這階段需注意的重點,過少則藍晒效果不明顯,過多則容易溢出邊界,甚至可利用排筆的大面積刷塗,做出水墨般的飛白筆觸,重新界定藍晒範圍的同時,也產生些許下筆的速度感。
    印製袋子與紙張的最大差異是:布面的纖維較為鬆散,印製效果沒有水彩紙來得好,帆布與胚麻布也有纖維孔洞的差別,麻布孔洞大,易擴散,帆布孔洞小,紋理清晰,學生在印製過程中,不斷的問:「為什麼會這樣?」,發現問題再來進行修正,這應該也是透過實作才能獲得的經驗吧!
  7. 碎形幾何:延伸應用於資優班的假日課程,將動靜構成改為碎形幾何、記憶反白(影像處理)。引導光構成於建築投影的視覺效果,區分為幾何、有機碎形兩種型態,幾何光線帶來的神聖感(光之教堂)、碎形光線帶來的自然擬態(阿布達比),藉此感知光的質感呈現於建築實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