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 質感改造 〉課程核心是將手邊之玩具、扭蛋小 物等現成物,經過重新塗色、加工程序等,成為一種自在生活的表達方式。課程靈感來源來自於生活中日本推特的作品分享,常常有將模型或小物改造前與改造後的照片,例如原本是塑膠桌椅,塑膠平滑的材質經過多道程序重新加工後,呈現帶有時間使用過的痕跡、斑駁感的木頭桌椅。而這改造需要來自於對生活中許多材質與質感深入的觀察、觸摸、經驗與個人對生活美感的品味與堅持。此課程為質感的應用階段,設計思考中的發現問 題與解決問題。 學生必須先思考物件中哪裡表面質感不足 作為提案, 最終以 物品改造前與改造後的差異 作 為成果發表,過程中並拍照記錄下 改造 質感漸變的歷程。 而 這過程需要想像完成後的樣子,需要 巧思 與改變的一點點勇氣,最終 使自己的 小物物件呈現 獨一 無二 的質感風味與表達自己的生活方式 。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改造前 v .s 改造後的質感差異:觀察Before v .s After,差在哪裡 。
  2. 設定質感改造物件:思索與提案想改造的物件質感。
  3. 質感與生活的連結:質感必須取決於生活並用於生活。
  • 美感技術
  1. 想像的實踐力:能對改造後的質感模樣做預 想之 能力並化為改造的動力與實踐力。
  2. 資訊能力: 以 g oogle classroom 與相片拼貼加工做提案與成果 。
  3. 工藝技術:黏貼、塗裝上色、砂磨、黏合等。
  • 美感概念

找尋生活中欲改造的物件,並使之趨於接近理想的美好與存在於真實生活。

  • 其他美感目標

結合資訊融入 使用手機的 a pp 完成照片與文字的排版。

 

教師課後省思

  1. 商業上在宣傳及為了吸引眼球的手法,常常是運用「前」與「後」的對比差異來讓消費者對產品與行銷效果有感,如何讓學生對自己作品有感,對他人作品的付出有感,於是我引用的此行銷手法模式成為此課程成果的亮點。
    〈質感改造〉課程因為疫情變成一個共開放性的操作,從一開始設定的著眼點是改成仿古斑剝風,但隨著課程實際操作與因應疫情線上與混成教學上的實施,變成一個開放性實作的課題,考量學生因為疫情外出不易,實施過程中修改原計畫,改造題材不限是改造物品,放寬到整理自身環境,整理環境前與整理環境後的對照,讓學生能盡量參與此計畫。
  2. 關於改造質感課題,下次可以試成以手機殼為基底作手機殼設計,觀察源自於現在的手機殼在質感上非常多元與豐富,有些覺得是手作就可以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