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活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採集自然與人工質感製作質感資料庫,讓學生從素材與手的觸摸,認識質感以及記憶質感,引導學生回應自己的質感經驗,從意識中產生主觀觸感體驗,讓學生對質感開始有細微感受區分,並在這兩堂課中進行質感應用的主客觀討論。第二階段以生活物品、書籍封面的質感觸摸讓學生思考質感與材料的關係、質感與使用目的的關係,引導學生思考質感構面所傳遞的訊息與情感,形塑學生對於質感的意義連結,並融入質感的原理教學,思考質感的客觀因素。第三階段以學生自己的興趣剪貼簿封面為質感轉譯對象,慢慢理解質感所反映的意義。

美感預期成果

  1. 從自然界、生活中感受並發現質感的細微差異。
  2. 能夠發現質感構面的合宜性。
  3. 了解質感的主客觀意義並進行轉譯使用。
  4. 能夠將封面質感操作進行整理、分享並聆聽他人的質感使用原則發表。

教師課後省思

  1. 這次課程以複寫紙拓印質感,搭配生活中收集的質感物件,可讓學生真的進入到觀察物品細節的習慣,也能夠開發學生的觸覺感受,未來執行課程建議可以讓學生採集更多的質感物件,拉長時間進行生活中質感的探索。
  2. 質感採集成果各班作品用學習單收集,未來可獨立形成小作品,可進行全年級的展覽,讓全校師生更能關注質感的運用與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