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將利用質感轉換的概念,進行最初始的美感觀察,引發學生對於日常質感的好奇與探索慾。課程中會透過適當的教學步驟,循序漸進地建構學生的質感資料庫,讓學生對材質有感,進而能選擇合宜素材進行後續的【青山質感拼圖】作品創作。
大多數學生多半都對於取材於日常的質感素材,已有原先的質感印象,但經過質感轉換的加工過程,讓這些材料產生多元的樣態,也讓質感素養的記憶庫瞬間升級,呼應了美感教育所訴求的日常生活化,
讓質感美學更為有感。最後一堂課中,將利用質感拼圖交換的過程,讓各式質感任意地拼湊與組合,激盪出的趣味性將會讓本課程的美感經驗更為深刻與落實。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要打破既有的質感印象,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便是動手操作與實際媒合。學生將在本課程中不斷地進行觀察、記錄、嘗試、媒合等,讓原本習以為常的質感印象,有所顛覆與創新,在質感的選擇上也能夠對應到日常美感的需求。
  • 美感技術
  1. 為了使質感材料能展現更多樣態的質感肌理與表徵,能利用各種剪裁與黏合工具,進行材料的加工與轉型,在工具的選擇與使用技巧方面將會更加純熟。
  2. 能將各類異材質透過拼貼、堆疊等技巧,於拼圖塊面上作適當的處理與安排,對於複合媒材應用於創作需求之掌握將更為精準。
  • 美感概念
  1. 透過眼觀、手觸的過程,習得對於各類材質所產生的質感經驗。
  2. 能藉由實物材料的質感應用,更具體的傳達抽象的個人感受及想法。
  • 其他美感目標
  1. 學生所完成的 【青山質感拼圖】作品,將陳列在美術教室的展覽區域,教師將利用
    全校各班級學生進班上課的機會,引導學生們觀賞與認識質感創作,讓校園美感能
    更落實與提升。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第一堂課進行質感經驗的轉換時,學生利用八張 32 開的小白紙, 嘗試表面平滑質感的改變, 最後張貼在海報上 的質感小成果是一大面雪白的質感牆,讓許多進入美術教室上課的學生們,都驚呼連連,尤其是在發現這些奇特多變的造型,竟然是用不起眼的影印白紙所完成的,更是覺得好美又不可思議。學生們如此真實又直覺的反應,也是教授美感課程的成就感。
  2. 這次的課程內容對學生們而言是新奇的體驗,教學過程中必須認識許多異材質,這些日常生活可見的材質元素,很少單獨呈現在眼前,並且需透過思考且學習運用,這一連串的學習過程是以往較少有的。教師提供了粗糙、光滑、堅硬、柔軟……等不同質感的材料,在一開始的時候,學生們是有點不知所措,也小心翼翼的在進行選擇,加上每種材質所適合的剪裁與黏合方式都各異,因此過程中也出現不少黏合錯誤、剪裁困難等問題。幸好學生們仍然有實驗與挑戰的精神,因此在教師不限量供應材料之下,慢慢的從錯誤中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根據這次的教學經驗,將建議在課堂五:【青山質感拼圖】作品創作開始之後,教學的進度可以再稍緩一點,給予學生多一點思考與做選擇的時間,相信對於整體創作的品質會再提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