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實施於高雄市立蚵寮國民中學。
從許甄云老師設計的「巧克力傳情」的課程中,我感受到透過課程可以連結學生與家人的情感,並藉由贈送讓家人也能感受到。青少年孩子多以同儕關係為重,而忽略家人間的情感交流。藉由巧克力球的設計,將對家人的記憶及情感蘊含其中,讓美感可以更深切的落實在生活中。質感是對象物的表面性質,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卻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經驗,希望透過質感概念的引領,開啟學生另一扇體驗美感感受之門。
美感預期成果
- 能夠分辨不同材質的感覺與差異,並清楚地用語言表達。
- 透過運用各種不同的材質物件,做出心中的質感。
- 透過巧克力禮盒,連結家人間的情感。
教師課後省思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課程,打破以往學生在視覺藝術課的經驗,企圖打開學生日常感官的敏銳度,讓他們了解美不單純來自視覺,能涵蓋更寬廣的體驗與感受。過程中更透過創作回顧與家人的相處,讓「美感」成為家庭教育與情感溝通的橋樑。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面臨一些值得省思與調整的挑戰:
- 在進行「觸覺箱」活動時,學生慣於在遊戲中追求「正確答案」,容易將重點放在「猜出物品是什麼」上,而忽略了對觸感細節的專注感知,例如,有學生快速觸摸後便脫口而出「這是菜瓜布吧」,卻無法進一步描述觸感的粗細、堅硬程度或是否有彈性等質地特性。使得體驗活動變成一場競賽式的猜謎遊戲,忽略了課程本質「察覺與描述觸感細節」的學習目標,顯示出學生在感官覺察的專注力與敘述能力上仍需引導與練習。
- 在進入「巧克力球設計」階段時,部分學生面臨家庭關係疏離、情感投射困難等情境,對於設定送禮對象感到遲疑甚至無法進行。這樣的情況也提醒我們,家庭教育議題雖具有高度價值,但也需兼顧學生實際情感狀態的差異與尊重。
- 部分學生在完成巧克力製作後,無法等待將成品送出,而直接自食品嘗,這與原本「以創作傳遞情感」的核心精神有所落差,也突顯學生在情感轉化與延遲滿足上的挑戰。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