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從覺察色彩任務,探索未知色彩,進而能表達說出色彩故事,並試著將知道與感覺的色彩,轉化為發現的繪本提案,加入文本。解鎖課程任務後,發現色彩的多樣性,將其納入未完的待續,擁抱生命中的色彩故事。
課程設計概念和以往不同,非直觀漸進式延伸課程,採用倒敘方式,非一開始就告知目標目的,而是設計各種任務,讓學生專注於任務本身,最後再慢慢聚焦課程目標,讓接收訊息任務變得單純,簡化步驟是為了減少因多構成因素而混亂任務焦點,在未知情況下,能夠更有意想不到的創意發想,學生從觀察到感知,並試著自己運用調色,接著用渲染技法將所學應用,過程中焦點著重在調整色彩在畫面上和諧的搭配和運用,屏除以形象形式具象思考。課程方向以設計單一任務讓學生在過程中思考,再慢慢在累加任務,可專注一件事後再累加思考,發散的任務學生可能看似無相關,教師慢慢帶領聚焦目標。
最後,結合閱讀素養融入課程,讓學生思考創作出的色彩的感受意象與聯想,運用文字敘述聯想多元色票組合或重組的意象,再用說故事的能力,共創兼具色彩與文本的繪本故事 。

美感預期成果

藉由課程活動引導,慢慢自我覺察生命色彩,學習用色彩溝通與表達,回到內在審視自己過程當中與色彩的關係,看見當下的自己。
也許無意識的選擇,都反映著你的內在真實。
無論是喜歡不喜歡都能成為生命中的色彩養分。
解鎖課程任務後,發現色彩的多樣性,將其納入未完的待續,擁抱生命中的色彩故事。

教師課後省思

  1. 懼怕媒材,控制性低
    國小使用過水彩,但過往調色經驗少,多半直接使用現成水彩顏料,並未想過色彩調色的豐富度可能性,對於控制性較低的媒材較少主動性使用。
  2. 建立創作的主動性
    覺得自己畫的不好,過去對具象描述和色彩使用經驗少,對自己沒有自信經驗,課程中給予大量可以取用的紙,不用害怕畫的不滿意而不敢嘗試, 當用水彩繪畫達到一定的過程,慢慢會建立創作的主動性,前面指定渲染色彩數量組合,後面開放自由選擇,過程中發現趣味,不斷的嘗試和試驗,開心玩色彩,早已經超過老師規定的張數。
  3. 拆解任務,倒敘法的方式
    打破思維發現自己也能用色彩表達故事,過程中覺知慣用性色彩,發現未曾使用過的色彩,沒有所謂醜的顏色,只有適合不適合,探索的過程有成功有失敗,沒有自信的色彩,經過拼貼巧思也能成為作品的養分
  4. 簡化任務增加動力和可能性
    最常聽到: 「我想不到我要做什麼?感覺每一張色彩都不相關?腦袋一片空白?我覺得畫了那麼多張沒有一張可以用?有的不喜歡?」
    回應: 「先創作色彩構成畫面,再加入文字。請先把所有色彩攤開,找出其相關性,或先由一張去思考,不用急著思考連續或相關性故事」將任務簡化後就能一步一步達成」
  5. 非線性成果論思考創作,反而意外獲得滿意的作品
    繪畫這件事在大部分學生是感受到挫折,過度在意像與不像,反而失去了原先創作靈感的靈魂,過程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即使不知道自己在畫什麼?沒關係,跟著課程走,你會慢慢發現靈感。 有些繪畫動力,因為別人的話語而退縮,設計簡易任務和技法都能達成,慢慢建立其自信心,最後也意外自己能創作出不曾想過,生命當中滿滿回憶的作品。了解生命當中如同色彩,有意識無意識的選擇也好,潛意識的色彩選擇也好,無論是喜歡不喜歡,都能成為生命中的色彩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