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大富翁 | 美感教育

表演大富翁

課程資訊
  • 學校:新北市立柑園國民中學
  • 教師:潘鴻瑞
  • 課堂:表演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長期以來表演藝術課常用排演製作做為期末發表,期待學生透過展演學習到專業知能、團隊分工與自主練習精神。不過這樣的課程設計對於剛接觸表演藝術的學生而言,可能存在著壓力,他們在尚未建全表演意識前,可能屈就於期末分數或同儕要求等原因,迫使自己必須參與排練,最終或許能做出讓人驚豔地節目,但結束後容易變成不喜歡表演的人!他們沒有在歷程中學習到開心的表演,反而是沉重地壓力!因此回到教育初衷,有沒有可能設計另一種學習表演藝術的模式呢?這就是「表演大富翁」的設計初衷,期待學生能透過《安妮新聞》第12期女發明家單元,讓學生瞭解發明對於人類的影響力,同時藉由製作與試玩自製遊戲作品的過程,落實德國思想家席勒(J. C. F. Schiller1759-1805)於《美育書簡》(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In a series of letters)所提到的遊戲理念。學生從做中學的進程裡展現自由遊戲精神,亦讓學生從另外一條路徑探索並學習表演藝術觀念。

課程目標

教師從《安妮新聞》延伸至「表演大富翁」的課程設計中,期待學生能學習到:

  1. 從刊物認識女發明家們對於社會的貢獻,亦讓學生瞭解知識對於發明的重要。由此落實性別教育與閱讀素養教育於課堂實踐活動。
  2. 由各組自製表演大富翁遊戲作品,培養學生建立108課綱核心素養之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精神。
  3. 學生從製作表演大富翁作品中溫習並發想表演藝術相關題目,進而培養學生敢於同儕面前做表演,由此履行表演藝術教育內涵。
  4. 讓學生試玩並隨時修正組別作品,學習「做中學,錯中學」的精神。誠如曾有組別學生沒有設計答錯題目,會有甚麼樣懲罰?故大家開始討論獎懲機制,讓自治精神融入課程討論當中。

教師課後省思

整體而言,學生從整體發想、製作直至試玩進程都很順利,甚至有學生分享到原本以為很無聊卻沒想到會玩到欲罷不能!這樣地回應自然是本次課程設計的好結果,不過執行過程中仍有問題需要克服:

(1)學生認識刊物的時間不足:因本次活動是從《安妮新聞》作延伸,雖然學生能認識到女發明家們,但因操作時間不足,教師只能做簡短說明,對於大富翁發明家麥吉或其他部分沒有多做介紹,實屬可惜。

未來的教學規劃

課程規劃可從4節課延長到5節課,讓學生能有完整的1節課閱讀刊物。

(2)第2學期期末製作表演大富翁的好處與壞處:實施學生為78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生對表演藝術已有基本概念,如是上學期執行活動,學生有可能想不到題目。因此才會安排製作活動於期末時段,教師能讓學生有更多表演知識再進行題目設計活動。但因是期末進操作,且每週只有一節表演藝術課,學生製作勢必有壓力。

對策

設計題目是製作流程中最難的部分,故教師可先提醒學生回家構思題目,課堂進行活動時就能減少想題目時間。再來是教師能在活動進行時,提醒學生們落實分組製作工作,各小組學生可以再分小組,一組人員進行製作關卡;另一組人可製作機會、命運等牌卡題目,每個人都有事做不必浪費時間。

(3)每組製作時間不一:因學生採取自由分組,成員能力不一,進度也會不一。最後一節試玩時間可能有所延誤。

對策

教師在每堂課須進行觀察,如某一小組在第23節課已延誤進度,教師能私下提供題目素材,讓進度落後的同學們沿用於題目設計,減少時間的浪費。

(4)紙本作品如何保留與延伸:學生作品屬於紙本材質,不易保存且容易毀壞。

未來的教學規劃

成品可朝向AI做延伸,學生能同時結合表藝與資訊領域,並由此保留課堂紀錄以及學習到表演藝術領域不同的呈現樣態。

(5)試玩後如何延伸到進階的表演藝術課程:本次課程目的在讓學生探索表演藝術,學生在操作後如何更深入了解表演藝術?甚而延伸此次教案?未來的教學規劃

本次活動源自《安妮新聞》,屬於單元性教案,未來可再從表演藝術教材與《安妮新聞》思索新學期教案,從單元延伸到學期,逐步設計建構進階教案。

潘鴻瑞
新北市立柑園國民中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