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過黑暗之路—獻給明日的(  ) | 美感教育

行過黑暗之路—獻給明日的(  )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北投區關渡國民中學
  • 教師:朱若涵
  • 課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旨在聚焦人權教育及色彩感覺的表達,第一階段,從表演藝術課的身體經驗出發,以國家人權博物館教具建構白色恐怖時期之沉浸式體驗,使學生感受國家威權統治下身心被囚禁、失去自由的感受,及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的傷害。再以文句記錄下沉浸式體驗的五感與情緒,運用「紅花卡」的視覺圖像和「ECCO卡」的抽象色彩,連結個人內心狀態表達情緒感受。進一步閱讀安妮新聞文章,側重當代人權議題,思索、討論歸納保障人權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對民主、人權價值的多元思考與視野,找到自己想為台灣社會發聲的議題。第二階段,以視覺藝術課的色彩感覺出發,學生以平板在校園進行「色彩採集」,探索具象的自然物與人造物色彩,練習對應成抽象的情緒感知,將第一階段感官體驗的文字記錄和卡牌色彩,呈現色彩對應習作。第三階段,以社會參與的藝術實踐為核心,回溯白色恐怖時期至當代的藝術作品,藝術如何抒發個人感受更作為回應時代介入社會的「行動」與「實踐」,對應《世界人權宣言》及怪《咖系列紀錄片》,加深學生對人權議題的關注及思辨,導向因為「在乎」所以必須「行動」。最後,將「內在情緒感覺」的色彩習作拆解與重置,與個人選定的議題產生關聯,致敬往昔至今的人權發展歷程,了解人權需經過爭取與努力才能擁有,統合創作成情緒載體之色彩作品。課程名稱取作「獻給明日的(  )」,正是同學的作品名稱,括弧的填空為同學各自表述,觸及最關心的人權議題並填入相關詞彙,如「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自主」等,最後將作品裝置在校園中,共創對於人權的期盼與許諾,並珍視及維護人權。

課程目標

  1. 學生能從校園中的建築、自然、人工物中觀察不同材質的色彩。
  2. 學生能從教師提供的多元類別卡牌,觀察及辨識色彩感覺的差異性。
  3. 學生能以壓克力色彩表現色彩的明暗、深淺及感覺變化。
  4. 學生能理解色彩能轉化為象徵個人內在感受及情緒的媒介,身心互為關連。
  5. 學生能辨識不同色彩所帶來的感受,連結內心抽象情緒的心覺,在真實與抽象間產生對應。
  6. 學生能從藝術家的作品,搭配卡牌圖像的象徵意涵,提取元素延伸設計。
  7. 結合人權議題,藉由色彩採集將抽象感受轉化成具象作品,同理白色恐怖時期的感受,透過創作行為展現對民主的珍視。
  8. 透過人權歷史事件、案例、相關文件、宣言,了解人權需經過爭取與努力才能擁有,並轉化成社會參與的藝術創作行動,於校園裝置展現珍視與維護人權的理念。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期待從人權議題出發,運用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教具箱,透過沉浸式體驗同理被壓迫、囚禁、不自由的感受,運用卡牌貼近內心情緒,並將文字表現的抽象「情緒感覺質地」,從觀察視覺質感對應情緒並轉化為具象的「觸覺質感感覺」,配合議題探究啟發學生對人權的覺察與關懷,思辨媒體上各種人權歧視與偏見的內容,進行社會參與的藝術實踐,珍視與維護人權、珍惜民主。

學生在沉浸式體驗視覺被剝奪後,所產生的身體感受與情緒,學生從關押體驗連結至感受人權被侵犯的不自由,因此帶到安妮新聞自選議題文章時,普遍學生都相當專注閱讀、吸收新知。雖然理解程度仍有落差,尤其是從文章找出關鍵討論議題,但藉由老師反問思考及引導,多數學生仍能完成教師出的填空題,搭配學習單並聚焦部分文章,在議題思考討論成效甚佳。

學生在邊閱覽的過程中,在較施框架好的學習單上邊找出答案,完成撰寫,且因有限制選文又賦予自由挑選單一篇的雙重條件,讓學生對於本期的選文有一定的認識了解。最後導向藝術介入社會的議題探究時,多數學生能夠透過自主學習,檢索與蒐集個人聚焦的人權議題,啟發個人對明日台灣社會的關心,設計出兼具用色彩表達感受及具象、非具象等象徵個人所在乎的人權議題之壓克力作品。

藉由安妮新聞有關當代人權議題的延伸,會讓學生明白,人權議題不是「歷史課本裡的事件」,而是「今天仍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而他們的作品,不只是「創作」,更是對社會的回應與關懷,且強化了學生從身體與心理感受轉化為視覺色彩表現的發想歷程,可發現學生對於環境中不同色彩的觀察力有提升,更能透過對色彩的感覺,因應不同的內在情緒選用符合的色彩去表達,亦在引發學生對人權發展歷史的致敬及關心當今社會的人權議題頗有成效。

朱若涵
新北市立三和國中 教師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