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設計創意作法:
虎爺在台灣道教信仰中頗具份量。古人認為虎受土地之神所管,而被山神、土地公、城隍爺等神收伏的老虎具有神力,不但不會傷害人畜,且會保護人類;故人們多尊稱為虎爺,虔誠奉祀。
虎爺在新港鄉媽祖廟是饒富特色的主角之一,能保護兒童、招來錢財、庇佑鄉里。
台灣沒有大型貓科動物,但存有相當數量的石虎。近年因經濟發展造成地形破碎化,而影響其活動棲地,保護石虎已是台灣重要的環保議題。
本課程設計從虛(生活信仰)回到實(生態保育),再從實(動物)轉為虛(藝術創作)。
為促進學生透過形色蒐集來增加在地認同,故選定新港鄉豐富的農特產品,利用形色搭配來創作個人獨一無二的虎爺。

第一節 學生能瞭解保育類石虎於臺灣的分佈、特徵以及石虎瀕臨的危機。學生蒐集民間信仰虎爺的資料,及瞭解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第二節 學生能瞭解當代設計師將保育議題融合文創商品,成為創作思考之元素,進而珍惜在地色彩,運用在地農產品產業與虎爺形象雕塑之開發設計思考。
第三節 學生能認識傳統五行顏色及配色之運用。
第四~七節 資料蒐集後,學生能做出設計發想將平面2D創作到3D捏塑立體造型。
第八節 學生能表達作品理念及回饋省思。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透過觀察實物,來發想平面設計、進行立體塑形。
  2. 能分析擷取新港鄉農特產品的色彩,並理解顏色在華人五行代表色意涵,將合宜的顏色妥適運用於塑形彩繪。
  3. 學生深度體驗美學,不僅是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真,也是橫跨人類與環境的善。

教師課後省思

視覺藝術是每週一節的科目,不論在教與學都須要充分運用掌控時間,例如:在資訊媒材操作資料蒐集探索能力方面,學生這部份都能在一節課內迅速找完基本資料;在幾何概念雛形以2D到透視3D立體造型變化之延伸方面,大多能很快理解。
我很訝異的發現,國中生不知道如何將貓科類耳朵立體化,做出來竟然是扁平面再加上線條,結果仍然是扁平的,顯然受到日常平面圖像的影響。如果沒有老師指導學生如何把2D發展為3D,則部分國一學生仍會繼續誤用2D平面(長與寬)來代表3D空間。透過本課程已如實達到計畫目標了。
此次採購了足量的著色顏料,促進偏鄉學習的媒材輔助之效果,學生運用合宜的材料來練習精緻創作,達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