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海洋之子
本課程以海洋教育三大核心素養——親海、知海、愛海為核心,透過繪本閱讀、安妮新聞專題、數位科普文章、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等多元素材,串連學生的情感、知識與行動。課程聚焦台灣鯨豚保育議題,引導學生從聆聽鯨魚歌聲出發,理解海洋生態系中每個生命的獨特價值,進一步反思人類活動對海洋所造成的影響。
★多元文本雙閱讀
為提升閱讀理解與思辨力,課程結合ORID與KWL策略,透過感性與理性並重的提問,引導學生深入詮釋文本與資訊,並轉化為具體行動。課堂中應用Hiteach互動科技與Padlet學習牆,促進學生間的協作分享與創意展現,建構共學共感的學習場域。
★議題融入跨領域實踐
本課程亦融合跨領域教學精神,在校訂課程-熊寶奇謀課程推動SDGs永續地球的基礎下,結合國語文領域的康軒版課文—〈第七課 真相?真相!〉介紹鯨豚知識,〈第十課 海洋殺手〉探討海洋保育策略,並連結綜合活動領域中關於實踐環境友善行動、珍惜生態資源的核心素養,實現整合性學習。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我們期待學生不僅能「知海」,更能「感海」、「護海」,讓愛與理解成為守護海洋最溫柔且堅定的力量。
課程目標
- 海洋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海E7閱讀、分享及創作與海洋有關的故事。
海E11認識海洋生物與生態。
海E16認識家鄉的水域或海洋的汙染、過漁等環境問題。
- 本課程學習目標
1. 培養學生對海洋生態的關懷與環境保育意識,能理解人類對海洋造成的影響。
2. 認識台灣海域與鯨豚的依存關係,具備鯨豚生態的基本知識與分類辨識能力。
3. 強化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能力,能應用閱讀思考策略,在雙閱讀中(繪本/科普文本。紙本/數位文本),提出觀點並整合資訊。
3-1 能應用ORID閱讀策略,深刻理解繪本故事內容。
3-2 能應用KWL閱讀策略,學習數位科普文章閱讀。
4. 實踐友善環境行動,設計個人行動方案以實踐SDGs海洋永續目標。
5. 增進資訊素養與溝通表達能力,能透過數位簡報、手工海報、Padlet發表、Hiteach互動,投入課堂學習。
教師課後省思
多文本/雙閱讀/跨領域議題融入教學:★★★★★
本課程以「台灣的鯨豚」為主題,結合繪本、科普文章、新聞文本與SDGs素養,透過多元策略設計與數位工具運用,逐步引導學生從感性聆聽、理性分析到實踐行動,成功打造一場跨領域且深具行動力的海洋教育學習歷程。
教學成果與學生回饋:★★★★★
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展現高度參與度,特別在閱讀繪本《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時,能深刻表達自身對孤獨與被理解的情感連結,展現出情感同理與環境關懷的萌芽。而透過KWL策略閱讀科普文章,學生也能逐步培養資訊搜尋與整理摘要的能力,並清楚區辨主觀敘事與科學論述的差異,顯示其批判性思維與閱讀素養的提升。
專業省思與策略成效:★★★★★
此外,學生在專題報告的實作中,能將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方案,例如減塑生活、選擇友善產品、關心鯨豚棲地等,實踐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明顯成長。透過Hiteach與Padlet平台,學生的學習歷程得以數位化記錄與分享,促進彼此觀摩與多向回饋,提升學習動機。
未來調整與延伸方向建議:★★★★☆
教學過程中也觀察到部分學生在初期閱讀科普文章時,對資訊判斷與摘要能力尚感吃力,未來可加強資料彙整技巧的引導與範例練習。此外,若能進一步規劃學生間的跨班交流或邀請海洋教育講師實地互動,將能豐富學習體驗,提升課程的真實感與影響力。
「藍海無聲,心有所聞」是一段潛入藍海、傾聽自然、回應世界的學習旅程。讓學生在知識上「探鯨、知海」,在情感上「愛地球」而有所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