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課程的核心環保理念在於強調資源循環再利用和減少塑膠廢棄物。塑膠瓶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廢棄物之一,雖然它們體積小,但數量龐大且不易分解,對環境造成長期的污染。本課程希望通過創意手作的形式,讓學生將這些看似無用的瓶蓋進行二次加工,創造出新的有用或美觀的產品,從而實現廢物再利用。在課程中,學生不僅能親手體驗瓶蓋的回收再製過程,更能深入了解塑膠污染的嚴重性,培養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行動力。透過將瓶蓋熔融再塑形的創作過程,這個設計概念強調將瓶蓋進行加熱融化,再塑造成新的功能性作品。讓學生能將回收的瓶蓋重新加工,變成祈願邀匙圈。這種轉化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也能讓他們更深入理解塑膠材料的可塑性和再利用價值。
在課程的導入階段,特別選用《安妮新聞》第7期「地球護衛隊」專題作為教學起點,透過新聞內容激發學生對環境保護議題的好奇與關注。之後安排小組討論,主題圍繞新聞中提到的「垃圾在哪裡?」,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找尋線索,深入思考環境污染的來源與解決可能。
課堂尾聲,運用Kahoot線上互動問答平台進行即時測驗與回顧,不僅活化學習氛圍,也有效鞏固學生對於塑膠污染與資源再利用等知識的理解。整體教學流程設計環環相扣,從動機引發、議題探索到實作體驗,兼具知識建構與情意培養。
課程目標
- 理解塑膠製品與環境的關係並減少使用塑膠用品。
- 塑膠用品能經過創意設計的再生運用,減少碳足跡。
- 透過設計學習文字與空間的構成。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課程以「環保創意再生」為主軸,結合媒體素養、小組討論、實作體驗與數位工具,試圖從認知、技能到情意三方面全面培養學生對塑膠污染議題的理解與環保行動的實踐力。整體教學歷程中,學生展現出高度的參與意願與創造力,顯示課程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經驗,能有效引起共鳴並轉化為具體行動。
在反思實施過程時,我認為課程設計具備以下幾項優點:
- 議題貼近生活,提升學習動機:以《安妮新聞》的真實內容作為開場,能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並產生興趣。透過討論「垃圾在哪裡」這樣的具體問題,學生能主動從生活中尋找答案,促進深度思考。
- 多元教學策略,有效提升參與度:結合新聞導入、小組合作、數位平台互動(Kahoot)、以及實作活動,讓學生從「說」、「做」、「玩」中學習,不僅減少枯燥感,也讓課程節奏更有層次,學習更為活化。
- 創意實作連結環保行動:瓶蓋再生的手作活動,讓學生親手將回收物轉化為個人化的祈願鑰匙圈,不僅體驗了材料的轉化過程,也讓環保理念具體可見,深化學習印象。
不過,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 設備與操作準備需更周全:初期使用的熨斗加熱功率不足,導致瓶蓋熔化效果不佳,影響學生體驗。未來可預先試驗加熱設備,確保實作操作順利進行,避免學生因操作失敗而受挫。
- 時間分配需更彈性:部分學生在設計與製作階段需要較多時間進行構圖與加工,導致課程略顯緊湊。未來可適度調整時間配置,或預留彈性延伸活動的空間。
- 強化反思與延伸學習:課後若能加入學生反思單或作品分享環節,讓學生表達自身對作品的理念與環保意識的轉變,將有助於內化學習成果,並強化其環境責任感。
總結而言,本課程在引發學生環保意識、促進創造力發展與實踐資源再利用方面已有良好成效。透過不斷修正與優化課程細節,我相信未來在推動類似議題導向與創意實作結合的教學設計上,能更有效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品質與環境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