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希望能有適當的「典範」,引導學生在面對挫折及考驗時,擁有正向的力量,帶給學生勇氣及方向。於是在思考課程時,我便希望能帶給學生關於「英雄」的多元觀點,並希望引導學生思考「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否如外人所見的光鮮亮麗?成為英雄之前,是否有不為人知的失敗及低潮?面對這些失敗及低潮時,他們的心態為何?
而對於「英雄」的定義,也是我想讓孩子思考的切入點:英雄是否只單指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身旁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們,他們是否能符合此篇文章對於英雄的標準?抑或,英雄的面貌本就不侷限於一定的模樣?而這些論點,都是我想讓學生深度思考的向度。
課程目標
- 讓學生找出:文章中,英雄煉成三個階段為何?(訊息檢索)
- 讓學生探討:五個作品中,學生最喜歡哪個作品?
- 讓學生思考:從這個作品中獲得什麼啟示?
- 讓學生討論:心目中的「英雄」定義為何?
- 讓學生反思:身邊的英雄是誰?為什麼?
教師課後省思
探討此類議題時,有時因較為抽象,學生無法在第一時間進入狀況,故需要以一些具體的作品進行引導,帶領學生逐步思考。本期文章中提出的五個作品,便是很好的切入點。
以孩子們耳熟能詳的作品為出發點,除了讓孩子循序漸進了解「英雄」的相關論點之外,也能提供英雄的多元面貌:英雄並非無所不能之人,而是直面自己的恐懼或弱點,卻仍然能持續向前邁進的人。
未來的教學當中,我期望能繼續讓孩子深度思考關於「成為自己的英雄」應該具有的底器及勇氣,並且能在觀看許多作品時(文學、影音……);,能察覺出此作品與自己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