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次課程以花磚圖案作為生活色彩的呈現。學生將探索不同的色彩象徵意義,學習如何將選擇的代表色融入拼貼設計,並透過實作將花磚圖案具體呈現。
同時將可回收的紙類作為主要的媒材使用,從裡頭採集日常的色塊,進行配色練習,並運用在花磚的創作中。最後將花磚作品進行反覆的編排,共創一片花磚牆。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透過拼貼藝術,了解不同紙感的使用,和配色運用。
- 學生能將色彩轉換成抽象情感,去發現自身的代表色。
- 學生能運用科技,將藝術表現呈現多元的形式。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學觀察現象
- 學生在進行剪紙拼貼(剪貼色塊)時,對於雜誌素材的色彩判斷與選擇上有所困難,學生容易執著於「純色塊」的搜尋,而忽略圖文背景或混色區也能成為素材。
- 在配色上,也要特別告訴學生在辨識色彩時以塊面的較多比例的色彩為主。但同時也會發現有些學生對於色彩抓取比較薄弱,反而在圖像有更多創意靈感,因此在拼貼過程,他們會特意融合許多的相似的符號和圖像,整體呈現也蠻有趣的!
- 學生普遍不會主動準備素材,在紙材來源上仰賴教師提供,好處是風格可以統一,壞處是在多元的紙感呈現就會比較薄弱,同時老師備料就會很辛苦。
- 學生在數位操作(資訊課中將花磚貼到虛擬模型)時有技術操作門檻,因為剛好搭配學校七年級資訊課,製作建築房屋的課程,因此能將他們在視藝課的花磚,利用材質貼皮的方式帶入在建築牆上或者街道上,要比較注意的部分是技術上的操作較難,要與資訊老師進行協同,約二節課的操作時間。
(二)課程對話的未來參考價值
- 課程設計可持續探索傳統文化與當代媒材的結合,探索其他台灣民俗或建築元素,如剪紙、窗花、廟宇彩繪等,轉化為創作靈感。同時可鼓勵學生用「現代語言」(如潮流配色、數位拼貼、動畫)重新詮釋傳統元素,發展出屬於這個世代的文化創作。
- 花磚圖樣與數位空間的整合可作為跨領域融合課程(藝術 × 資訊)的範例經驗。未來可延伸成校園虛擬展覽空間設計、VR花磚導覽設計的互動故事空間建構。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