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從台灣城市生活環境影像試行初步色彩觀察,與日本、泰國的城市色彩稍作印象色的感受比較與整理。於校園周遭的舊城區(台中火車站、文創園區)進行走讀參訪,觀察紀錄環境色彩的美與醜,拍照蒐集環境色彩後,以APP進行數位式色彩擷取分析。
透過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的實例介紹,理解色彩有其融入城市的用途設計,介紹中性色(灰、咖啡色-城市、鄉村常見色)對色彩的冷暖對比影響,選擇其一加入蒐集的色塊分析後,透過色彩比例轉環調整主色系、強調色,找出冷暖對比或一致性關係,使環境色彩得以改造並更具協調性。利用灰紙操作剪一刀設計,並透過重組產生基本形內部的負空間。應用美的形式原理於色彩配置上,選擇調整過的色彩紙張剪裁基本形,並黏貼色塊於學習單上,再回到初始的採集場景,進行設計前後的色彩對照。
美感預期成果
- 能發現並表達環境的色彩問題。
- 能調整與環境和諧的色彩關係。
- 能應用調和色及剪一刀單位形設計進行色彩配置。
教師課後省思
- 城市印象學習單:學生在進行異國與台灣的宗教建築、祭祀的色彩比較後,還能多方參考民居、產業的圖照,得出:「都有運用紅(傳統建築)、綠(多山景)的色彩相同處,台灣的明度較低、較懷舊」的觀察心得。
- 色彩參訪:學生於參訪文創園區時,發現新種的植栽、蓮花盆景很美,引導學生觀察與周遭環境的色彩關係,於是有人開始注意窗上的圖樣、牆上的碎瓦,色彩採集成了尋寶大探險。(火車站也有學生對廊道上張貼的便利貼產生興趣,公共藝術、聖誕布置都成了他們的最愛,舊建築像個安分的老人蹲踞其後,為新設施提供低調樸實的襯托)。
- 找出主色系與強調色的共同關係色時,學生容易混淆對比色與強調色的定義,需多加說明對比色的視覺張力與強調色只是襯托主題的比例上的差別。
- 剪一刀設計,是從數學摺紙只剪一刀卻能在展開後產生豐富的變化而得來的靈感。學生在觀摩他人的剪裁形式後,也會產生更多的想法與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因此即使要求形狀大小需有一致性、排列整齊,還是能樂在其中,並對成果感到驚嘆與滿意。
課程規劃
- 01城市印象
觀察日本、泰國的佛寺、民居、風景,並與台灣的進行比較後,分析國外與台灣的色彩差異或接近處,以色塊紀錄於學習單上。
- 02色彩參訪
帶學生前往居仁附近的台中火車站、文創園區(分不同班級進行),進行環境色彩觀察、紀錄。
- 03色彩要素
講解色彩的層次、彩度與空間、色彩關係,引導學生操作手機APP選擇色彩,說明使用的色彩關係、配色的感覺,並上傳臉書分享。
- 04色彩調和
以都市酵母改造變電箱說明「融入性色彩」,帶入城市常見的中性色進行冷暖對比的比較,及主色系與強調色之間的比例,學生依據採集的色彩進行調整、運用色盤比對比例,並紀錄於學習單上。
- 05基本設計
利用灰紙操作剪一刀設計,並透過重組剪裁基本單位形,貼製於學習單上後,選擇比對調和後的色彩紙張,作為下一階段色彩配置的準備。
- 06色彩配置
解說色彩配置的設計方式,畫方格線、剪基本形,而後黏貼色塊於學習單上,再回到初始場景,進行調整後的色彩對照。(另有兩班將色彩配置應用於筆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