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結合臺灣在地妖怪文學與摺紙藝術,透過閱讀與創作,引導學生探索民俗文化與藝術表現的多重面貌。學生將認識如虎姑婆、魔神仔、水鬼等臺灣常見妖怪的傳說故事,以及,討論妖怪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與社會象徵。同時,學生將參考本期新聞內的摺紙圖解與其他摺紙教學影片學習基本摺紙技巧摺出蝴蝶、魚、奴、鶴、貓、狐狸、鹿等,以動物形象練習為主,並加以發展為動物精怪的形象賦予其特別的能力。本課程鼓勵學生融合想像與觀察,從傳說文本中汲取靈感,轉化為具象的立體摺紙造型,培養跨領域的創作思維與文化敏感度,鼓勵學生分享其創作理念與妖怪故事,進行同儕回饋與成果欣賞。
課程目標
- 理解與欣賞臺灣妖怪文學:
透過閱讀與討論臺灣在地妖怪故事,認識其民間文化背景與象徵意涵。 - 培養摺紙創作與造形表達能力:
學習基本摺紙技巧,並運用於妖怪角色的創作,訓練立體造形與創意思考能力。 - 發展跨領域整合與表達能力:結合文學閱讀與視覺藝術實作,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汲取靈感,轉化為摺紙作品,培養跨領域創作與表達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一開始決定要以「台島神獸誌」作為本次課程主題時還借了許多與台灣妖怪相關的書籍參考,然而分類方式、妖怪類型、各地異誌等加總起來其實是個十分龐大的系統,說實在難以在一堂課內對於台灣妖怪文學作深入介紹,所幸有安妮新聞提供的刊物內容,能讓學生稍做閱讀,對於台灣妖怪的脈絡有初步的認識,輔以幾段故事的述說,能讓學生喜愛並進入這個主題。學生在摺紙的部分程度落差蠻大,部分學生的空間立體概念較佳,再搭配圖片影片時可以輕易上手,但是半數以上同學必須經過多次的重播與講解才能做到,不過在將平面紙張轉變為立體動物造型的過程中,學生大部分是喜歡的,我會在評量時以耗費時間多寡作為其中一種評比標準,愈能專心掌握得宜的可以獲得高分,並且各項摺紙作品分段給分,讓學生在每一小節都有個努力的小目標。學生可利用材料加以剪貼裝飾,表現出他們額外想增加給動物的形象或是能力表徵,塑造出他們心中獨一無二的妖怪形象,透過文字書寫,編寫出一段故事或描述,從中確實可以感受到學生無窮的創意與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