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承繼前期課程-透過學生在都市生活的移動過程當中,重新觀看”圍”與其背景(物) 的關係,從材質/紋理(質感面向)進行比較,連結功能性(符合使用者需求)進行分析,並 利用所收集的質感材料進行試驗之學習經驗,進一步深入運用於校園質感踏查當中,省 思材質於校園中之合宜性,並據以檢視風雨教室旁閒置裝置(如圖示,尺寸:高 170*寬 118*深 57cm 厚度 16cm)質感之合宜性,提出可行之加強或替代方案進行改造。

美感預期成果

一、透過課程體驗理解質感因素(材料/紋理)對於主體對象物的影響,思考材料的合適性。

二、透過課程發現質感與背景物相關或截然無關對於觀者感受之影響,了解材質需適合環 境條件的物品與空間。

三、透過課程體驗瞭解質感對於場域氛圍的影響,以「符合需求」與「環境適性」面向思 考材料的擇用原則。

 

教師課後省思

一、原初設計理念-創造質感體驗

本課程原初構想接續城市讀美記的體驗,讓質感美的學習更加完整,深化成個人素養與能力,思考如何跨越學生在國中階段所習得材料操作技巧的限制,在校園中尋找得以直接處理現實生活中對象物質感改變的場域及實踐方式,來設計課程。

二、嘗試-在校園中探尋實驗質感美的場域及形式

基於以往課程的經驗,上學期在課程操作的過程中增加了「至善,甲我以紋章」和「小埆幸」兩個單元,啟發學生對於環境熟悉事物的敏感度與觀察力,並透過混合土材與環境收集材料製作土埆的過程,增加學生對於質感的經驗,厚植學生反思質感的基礎。

本學期擇定了風雨教室旁閒置裝置作為學生探查及操作的對象物,從質感面向比較,連結功能性進行分析,運用上學期學習經驗,省思材質之合宜性,嘗試提出可行之加強或替代方案進行改造。

三、未來-設計方案具體化並執行

經過課程施作,學生已能提出質感改造的構想與方向,然而,因課程時間考量,未能教授如何將構想具體化成可執行方案的步驟,期盼未來能夠有機會延續此課程體驗,進一步讓學生設計改造方案,讓學生完整體驗從踏查規劃到執行的設計流程,深化學生美化自己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