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名稱是以「臺灣聲音地圖」為靈感。耳朵總是24小時的在接收環境中的聲音,而每種聲音都能給你帶來不同的感覺或回憶上的連結!對聽障朋友們來說,他們也十分好奇這些聲音的樣子?現在邀請你掃描美感期刊上面的QRCode,並回答下列問題:(1)文字寫下哪個聲音讓你印象深刻?給你什麼感覺? (2)影片呈現這個聲音的手語地名,以及形容你所聽到的聲音。(感謝你一起用有聲傳遞無聲)
課程目標
- 能夠清楚描寫出臺灣各地的聲音,並轉化為臺灣手語呈現。
- 學生能透過聆聽環境藝術活動,展現對人文與環境議題的關懷及省思。
- 激發學生跨出教室框架,走讀多元文化,觀察日常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的參與與反應
- 聲音與臺灣地理環境:學生對各地的聲音與地圖配對感到有趣,特別是讓聲音與台灣地理位置產生連結時,能激發他們的觀察與聯想能力。
- 聲音與自我經歷結合:在挑選與喜歡的聲音時,學生大多能清晰表達所聽到的聲音與感受,例如:學生聽到海的聲音會想到過去和家人去旅遊的回憶,並給予寧靜的情緒感受。
- 口說與臺灣手語轉化: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聽到聲音的感受,學生知道這個可做為未來聾人朋友對於聲音的感受,學生富有同理心也認為能幫助聾人對於環境的感受是很有意義的事。
教師反思—
- 學生創意發揮空間足夠,但需要更多引導:聆聽聲音和表達感受部分,部分學生傾向於直觀描述,較少深入聯想。未來可加入更多手語描述感受的範例或示範,幫助學生聯想到更豐富的詞彙。
- 數位工具提升了學習參與,但仍需改善互動深度:Padlet展示有效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但留言互動的時間不夠,建議可再多一節課能做較豐富的互動,觀摩同學的手語與表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