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拼圖:從自我認識開始 | 美感教育

課程資訊
  • 學校:臺東縣綠島鄉綠島國民小學
  • 教師:阮惠婷
  • 課堂:綜合活動
Read More

課程簡介

融合「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與「何倫碼」(Holland Codes)職業人格測試,引導學生從探索自我特質與他人觀點,逐步建立對於未來職涯的初步認識。透過「周哈里窗」的認識,得以圖像化的方式覺察自我形象與他人眼中的異同,進而促進同儕間的交流與正向互動。第二節則銜接「何倫碼」職業興趣測驗,協助學生進行興趣與性格分析,並引導其對照可能適合的職業選擇,於小組討論中釐清與整合自己的潛在發展方向。第三節結合閱讀《I CAN DO IT》文章,設計「夢想公寓」創作任務,並延伸至「斜槓」職涯的概念,鼓勵學生認知夢想的多元與變動。整體課程強調自我探索、社會互動與創意思考三者融合,提升其於生涯規劃的敏感度與主動性,為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課程目標

  1. 認識自我特質與興趣:透過「周哈里窗」理論與性格測驗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與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差異。
  2. 發展自我覺察與表達能力:藉由同儕回饋與團體討論,提升學生的人際互動與自我表達能力。
  3. 建立初步職涯探索能力:結合「何倫碼」職業人格測試、《I CAN DO IT》文章分析及「夢想公寓」創作活動,引導學生連結自我認識與未來職業選擇,以啟發生涯想像與多元的可能。

教師課後省思

問題與對策

  1.  活動媒材使用上的限制
    第一節課學生於安妮新聞內記錄「4 種我」的形象,完成後大家拿到自己的報紙後才
    覺得因版面限制,所以同學們的字跡有些混亂看不清楚;於是課後教師發下「周哈里
    窗」表格,請學生再次整理以獲得更加完整的全貌。
  2. 獨立思考的能力
    記錄「周哈里窗」格時,部分學生習慣性地先詢問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甚至希望他人
    幫忙填寫,顯示學生對於自我思考的信心不足,或尚未建立「我可以自己觀察與
    決定」的意識。教師於是請他們暫停學習任務,設計一段「靜心思考時光」,引導
    學生先安靜獨處、寫下自己的直覺反應與觀察,再進行同儕互動;也強調「你比他人
    更了解自己」,鼓勵學生從生活經驗、情緒反應與行為模式中培養對自我的敏感度,
    逐步建立獨立思考與決策的能力。
  3. 課程主題與學生生活經驗的連結不足
    原先預期透過「周哈里窗」搭配「何倫碼」六型人格測試,引導學生思考自我與未來
    職涯;然而對於國小高年級的學生而言,部分抽象的性格與職業連結尚未具體化。
    如,學生於夢想公寓中看到路上示威遊行的人群(social activists),不瞭解這些活動
    是否亦為職業時,教師於是增加具體職業案例、影片與圖像輔助說明,另外也補充了
    像是獨立於政府運作,並於社會或國際事務中發揮影響力的 NGO(非政府組織)。

未來的教學規劃

  1. 深化學生探索工具的應用層次
    未來將安排學生進行更多元的人格探索工具,如學生感興趣的 16 型人格測驗(MBTI
    簡化版),並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工具呈現的自我特質結果,提升自我理解的深度。
  2. 擴充數位學習資源與自主探索
    提供學生更多可操作的網站與資源連結,鼓勵學生於課後自主進行探索,培養生涯規劃
    的主動性。
  3. 結合在地資源與訪談實作
    安排學生訪談一位自己感興趣職業的從業人員(可為家人、鄰居、居民),設計簡易的
    訪談任務單與紀錄回饋表,讓學生於真實互動中建構職涯認知。
  4. 設計歷程檔案式成果展
    鼓勵學生透過歷程檔案方式(如「我的職涯拼圖手冊」),隨時記錄自我的發現與學習
    收穫,並於學期末進行小型展覽或同儕分享,以強化自我覺察與目標設定的延續性。
阮惠婷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