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與思考的藝術 | 美感教育

聆聽與思考的藝術

課程資訊
  • 學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 教師:林孜蓰、詹羽菩
  • 課堂:國語、數學、綜合
Read More

課程簡介

透過共讀安妮新聞,結合國語文領域教學、品格教育與國際視野,讓學生認識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和說話方式,藉此強化學生思考角度的重要性,提醒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並強調掌握聆聽與說話的禮節,才能與人建立良好的互動。另外,學生運用資訊網路查找世界各地關於聆聽與說話的格言、詩詞佳句或諺語,再次強調聆聽與說話的重要。並試圖引導學生透過各種資訊,閱讀名人成長環境背景,進而通過思維歷程並發揮想像力,開啟「感同身受」的感知能力,看見「同理的心」。最後,指導學生指導學童描繪名人肖像,並整合運用Ipad的app 輔助,運用美感的原理原則進行圖文排版設計,將設計模組套用製作成書籤、杯墊、燈片⋯等,運用於多元型態、具有美感的文創作品;感受傾聽美於生活裡的裝扮。

課程目標

  • 能透過美學智能閱讀,進行藝術創作,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 寫作時能練習運用格言、詩詞佳句或諺語做例證,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 能透過科技與媒體,體驗藝術創作與鑑賞,並運用於生活藝術的創作。
  • 統整文學和美感元素,了解世界多元的文化,進而同理並接納各種不同的觀點。

教師課後省思

推動美感智能閱讀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當學生初次拿到安妮新聞報紙,每個人都被繽紛的色彩美學,包羅萬象的內容和精緻的排版設計所吸引,各個都迫不急待地埋首閱讀。這次的特刊-「聆聽」特別能引發高年級前青春期學童的共鳴,不論是〈溝通的魔法〉:學習如何有效的溝通,又或是〈跟爸媽像朋友一樣相處,真的很難做到嗎?〉:試著理解和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並學習調整心態,施展溝通技巧,以減少親子衝突。孩子一拿到報紙,便專注的仔細閱讀。

有別於一般的藝術課程和既定的國語課程內容,藉由安妮新聞的資源來進行相關主題的課程設計和活動延伸,除了將美學和美感教育不著痕跡的融入學童的日常閱讀經驗中,也加深加廣跨領域學習的內容。本次教學活動遇到的困難是,將國語文領域教學和美感智能閱讀以外的延伸藝術創作學習活動安排在學期末,卻讓突如其來的學校和班級活動拖延實作課程的進度,使得活動收尾有些倉促,有部分學生感到時間緊迫而無法將藝術作品完成的更細緻。希望未來能調整課程進行的時間,讓教學與創作都更順暢。(孜蓰老師 2024/1/19)

透過安妮新聞的共讀與共備過程當中,老師們對於聆聽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並透過安妮新聞內容的多元視角,引導老師在對話的過程中有更深刻的延伸與探究;針對不同年級可以從聆聽特刊中找到許多的教學靈感,我們有了很多的課程發現,礙於時間的有限來不及一一倉促實施,因此我們決定隨著老師和孩子的腳步一步步鑲入課室與融入領域,例如在低年級嘗試通過英文與注音符號等方式請聽動物與大自然的聲音,並以兒童的圖文小書記錄聲音;在中年級透過語文的修辭教學融入寫作與視覺、聽覺、肢體的並用,以不同的形式和孩子一起傾聽這世界的聲音,並化為孩子的視角,以不同的樣貌被表達。

首先邀請孜蓰老師先將六年丙班的教學活動化為文字與大家分享,我們還有一個考慮的前提是希望能夠透過較容易入手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老師起心動念,運用安妮新聞這份有溫度的美感文本!這是一個小而美的安妮新聞融入班級的例子,而且可以延伸出簡單,又讓孩子有成就感的文創設計作品,同樣的一段文字加上一些巧思和創意,就可以運用在不同的材質與設計,進而形塑出有趣的文創小物;簡易卻可以做出有質感的東西,往往可以讓高年級的孩子滿足並獲得極高的成就感與自信。同時藉由關於聆聽的名人佳句的分享與咀嚼將會對於傾聽這件事情有更深刻的感受與延伸討論,帶給師生更多的討論可能,有別於師長的說教之刻板印象。(羽菩老師2024/1/19)

詹羽菩、張淑惠、林孜蓰、顏志賢、林慧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課程發展與授課教師核心群組)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