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自己與他人的「聲音」 | 美感教育

課程資訊
  • 學校:花蓮縣立新城國民中學
  • 教師:賴錦慧
  • 課堂:綜合活動課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利用第十三期的p1.封面圖片,色彩繽紛各種圖形,透過小組表達和全班匯集,老師聚焦到聆聽。以 P10「聽」與「聆聽」差在哪?讓學生區別聽與聆聽,如何從聽到聆聽。聆聽自己以 P7 意識自己的練習–與生俱來的大腦演算法:自我覺察和 P7一行禪師的「活在當下」生活練習–讓自己的心更專心,學習聆聽自己的內在。閱讀 P4探索什麼是「同理」,學習如何聆聽他人。閱讀 P2溝通的魔法–「好好說話」是需要練習的,先練習和好朋友表達自己想要的生日禮物,再選擇一個想要練習溝通的事情和對象,依照表格來做練習好好說話。閱讀 P6跟爸媽像朋友一樣相處,真的很難做到嗎?提出想和家長溝通的事件,試做出自己的溝通三明治。課程從聆聽自己、覺察自己、認識自己表達自己到聆聽他人、同理他人,進而透過設計練習溝通表達,以期能透過練習實踐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課程中深入體驗聆聽的真義與聆聽之美。

課程目標

  1. 透過報紙美感圖片的訊息閱讀與交換,體驗每個人的訊息接收與表達的異同。
  2. 透過報紙內容、網站連結小測驗,老師設計不同提問、呼吸練習、咀嚼葡萄乾等不同活動,練習用不同方式覺察自己,聆聽自己的內在,在過程中培養美感素養。
  3. 藉由報紙文章與影片,學習同理與聆聽他人的方式,透過老師設計提問,練習與家人溝通表達。期盼能在生活中聆聽彼此。感受好好說話、好好聆聽、好好溝通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1. P1 封面照片很吸睛,透過有效提問、引導,可以擴大看見。是互動性很高的活動。
  2. 文章的內容豐富,都每個部分都需要設計與學生生活有關連的提問,並在每個部分之間做脈絡的思考與連結。
  3. 為了引發學生的興趣加入兩個線上測驗和一個影片,轉換文字之外其他的資源,增加學生投入的興趣。
  4. 教學過程的機制交替使用,讓學生透過個人思考、小組交流、小白板表達可以擴大看見。
  5. 透過學習活動的作業單設計與課程簡報的製作,讓教學與學習可以更緊密和有效連結,提高學習的效益。
  6. 原本課程設計是四節課,但此內容增加網站小測驗和影片,小組討論與分享時間也較多,因此最後用了六節課。這樣比較符合自己的課程目標與期待。運作流暢學生也很有學習與收穫。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