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在國小三年級下學期的自然課中(康軒三下-自然第二單元),課程提到「牛奶在常溫下放太久會因微生物作用而變質」,然而此時的學生對「微生物」尚無清楚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抽象的科學概念,我們特別設計了結合閱讀與實作的課程活動。透過閱讀《安妮新聞-小小顯微偵探》這份報導,學生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認識微生物的種類與特性,並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我們安排實際操作顯微鏡,讓學生親眼觀察微生物的樣貌與行動,搭配觀察紀錄學習單,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與表達力。本課程融合自然科學與閱讀素養,不僅深化學生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理解,也拓展他們的閱讀視野與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習更有感、更貼近生活。這是一場從紙本閱讀到顯微鏡實作的知識探險,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小小顯微偵探。
課程目標
1.認識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透過報紙《安妮新聞-小小顯微偵探》,以精采圖片引導學生了解微生物的種類與特性。
2.理解牛奶變質與微生物的關聯
連結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說明微生物在常溫下使牛奶變質的原因。
3.培養科學觀察與實作能力
利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細菌,並記錄觀察結果,培養細心觀察與紀錄的能力。
4.提升閱讀理解與素養能力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的文章,訓練學生統整理解的閱讀素養。
增進跨領域統整與生活應用能力
結合自然與語文課程,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與科學探究。
教師課後省思
在本次課程中,我們結合自然課與《安妮新聞-小小顯微偵探》,引導學生理解微生物的概念並實際操作顯微鏡觀察細菌,整體課程具有高度的學習興趣與實作價值。清晰的微生物圖片,也讓學生清楚看到微生物的樣貌,進而引起學習動機。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仍遇到以下幾點挑戰與省思:
- 閱讀理解難度偏高
《安妮新聞》的文章內容雖富有知識性與趣味性,但對三年級學生而言,詞彙量與句型略顯困難,學生無法獨立掌握重點。教師需花費較多時間逐段講解、提問與引導找出重點資訊,才能達成預期的閱讀素養訓練目標。 - 顯微鏡操作限制
顯微鏡操作部分雖為課程亮點,但因三年級學生尚未具備獨立調整顯微鏡的能力,教師須在課前逐一為每組顯微鏡預先對焦與調整,才能讓學生順利觀察標本。此一準備工作耗時較長,對教師的課前規劃與時間掌握是一項挑戰。 - 整合課程時間緊湊
課程融合閱讀與實作兩大部分,整體節奏需密切掌控,才能兼顧知識建構與實作體驗。若時間稍有延誤,容易影響課後省思與學習單填寫的完整性。
改進建議:
- 可預先製作閱讀簡化版講義或導讀學習單,降低學生閱讀門檻。
- 顯微鏡觀察活動可設計為教師演示+學生輪流觀察,逐步培養學生操作信心與能力。
- 若時間允許,將課程拆為兩次授課進行,一次專注於閱讀與知識建構,另一次專注於觀察與紀錄,能更從容安排各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