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智能閱讀──安妮新聞讀報創作 | 美感教育

美感智能閱讀──安妮新聞讀報創作

課程資訊
  • 學校:新竹市東區關東國小
  • 教師:林均瑋
  • 課堂:社會、綜合、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魚」你共存,守護蔚藍,旨在讓學生認識海洋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並反思如何透過行動守護海洋資源。我們將透過跨領域學習,結合社會、綜合、視覺藝術等學科,讓學生探索海洋污染、全球氣候變遷、過度捕撈等議題。本主題課程總節數為6節,此成果報告為第6節。

課程內容將包含案例探討、知識講解、繪畫創作、問題討論與實踐行動,讓學生透過觀察與動手操作,深刻理解海洋生態的現況及挑戰。此外,我們也會探討可持續的漁業發展方式,讓學生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境保護行動。

最終,希望學生能夠培養環保意識、批判性思考及行動力,成為守護地球的一份子,推動更永續的未來。

課程目標

  1. 認識各式各樣的海洋汙染(海廢、塑膠微粒、優養化)
  2. 認識全球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
  3.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的海鮮水產品。
  4. 反思如何解決海洋汙染、過度捕撈等永續資源議題。
  5. 瞭解漁村面臨的困境與轉型方式。
  6. 認識早期與近代漁業發展。
  7. 瞭解環保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實踐環境保護。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 回收即是環保:一開始學生對於環境保護的概念僅停留在「回收」,並且有部分的學生覺得只要做好回收,就不會有浪費資源的問題。學生將「回收」視為環保的全部,可能來自家庭或社會普遍強調「分類回收」的重要性,但未連結到更大的系統性問題(例如:過度消費、一次性用品、資源耗損等)。
  2. 忽略「源頭減量」與「再利用」:學生缺乏對「減少使用」和「重複利用」的概念理解,因此誤以為「回收」就是終極手段,忽視了前端更有效的策略。
  3. 尚未建立資源循環與耗損的概念:學生尚未清楚理解「資源」並非無限可得,即使回收也仍需耗費能源、人力與時間,甚至不一定成功再製成可用物品。
  4. 結合社會課程內容:課本中提到「漁業資源損耗(過度捕撈)」正是人類面臨的問題之一,這個部分也在安妮新聞中有提到,學生深感共鳴。

 

[未來的教學規劃]

  1. 帶學生探討「回收再利用」的達成比率,讓學生體會到「從源頭減量」才更重要。

2. 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生活中的「浪費行為」,並依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進行改變。

林均瑋
新竹市東區關東國小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