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從閱讀出發,結合毛線編織、notan 創作、水彩寫生與科學繪圖,讓學生從文本進入感知,再從感知進入表現。透過多元媒材與戶外經驗,培養學生的美感、觀察、創造與表達力,並引導他們思考「花園」所象徵的生命、多樣性與人際連結。
課程目標
- 《理解與詮釋能力》能閱讀與理解文本中關於「花園」與「友誼」的意涵,並以圖文簡報方式表達個人感受與故事理解,發展視覺敘事與語文整合能力。
- 《創意與表現能力》能運用多元媒材(如毛線、剪紙、水彩)創作屬於自己的花園主題作品,展現個人美感想像力與視覺構成能力,發展藝術創造力。
- 《感知與觀察能力》透過戶外自然觀察與科學繪圖活動,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力與探究精神,從生活中發現自然與藝術的連結與奧妙。
- 《合作與表達能力》能在課程中與同儕進行討論、分享與合作創作,學習傾聽、回應與溝通,並透過成果展示或導覽,自信表達作品與學習歷程。
教師課後省思
1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 學生對跨領域概念掌握不一,銜接需引導
部分學生對將閱讀文本轉化為視覺創作感到陌生,特別是在毛線編織與Notan圖像的轉換過程中易感困難。
對策:於活動前安排簡短的「素材轉化示範」,例如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圖像或關鍵詞發想,再轉化為圖像語言,加強理解與操作間的銜 接。 - 戶外教學易受時間與天候影響,節奏不易掌握
戶外寫生活動因氣候不穩或時間壓力,導致部分學生作品未能完成或過於倉促。
對策:事先規劃彈性備案,並提醒學生事前構圖,將時間有效切分為觀察、草圖與上色三階段。 - 學生操作科學繪圖時,細節觀察力與耐性需培養
雖然學生對自然觀察有興趣,但在轉化為具科學結構的繪圖時容易急躁或忽略細節。
對策:強化「分層觀察」訓練,例如從外形→紋理→色彩→變化逐層引導,並透過示範與圖鑑輔助,培養觀察深度與專注力。
2 未來教學規劃與建議
- 強化整合性評量與歷程記錄
未來課程可設計學生專屬的學習歷程小書,結合閱讀摘要、創作草圖、反思語句與作品照片,建立完整的視覺與語文統整紀錄,亦方便後續成果展出與家長溝通。 - 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與策展能力
可於課程尾聲加入「小小策展人」任務,讓學生自選作品、撰寫作品說明與策展語,引導其從觀眾轉為敘事者,增強藝術與表達素養。 - 鼓勵家校社共同參與,延伸影響力
鼓勵家長參與戶外寫生或成果展覽,並可與在地社區(如圖書館、藝文中心)合作展示作品,讓學生在真實社會情境中看見自己的學習被重視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