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建構學生「構造」為主、「結構」為輔的基本概念,課程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版、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乘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規準。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美感知能
1.榫卯在中國傳統家具的運用
2.榫卯基本類型

美感預期成果

本次課程將延續原教案三項預期成果:
1.認識「構造」與「結構」的美感因子
2.運用「構造」與「結構」的美感因子,嘗試設計思考的方法,提出具美感的設計方案。
3.利用風扣版做「榫卯」的接合,再輔以「竹籤」、「麻繩」等線材增加物體接合型態與造型的變化性,已設計製作個人的手機座。
原教案希望打破學生「以黏貼為製作法的構造慣性」,輔予「榫卯」的概念,期許學生能有不同的創作體驗。在原有學習活動部分是先讓學生使用便宜易加工的厚紙板製作草模,最後再用風扣板製作完成品。但學生並不熟悉風扣板的材料特性與加工方式,而厚紙板與風扣板兩者材料屬性差異較大,學生在概念轉化延續會有困難,因此修正「挑戰一」改成「討論風扣板作體驗練習」,藉此幫助學生熟悉材料特性以作為後續創作的根基。並微調之後的教學步驟與內容,幫助學生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教師課後省思

1.學習進度調整:本次實驗課程在修正「挑戰一」由厚紙板改為風扣板製作草模後,如預期的縮短材料特性摸索時間,進而在製作時間上可以再壓縮,增加設計圖繪製時間,幫助學生更順利達成目標。
2.分組方式調整:在分組方式由原先3~4人改為2~3人,除解決小組桌面太大,坐於對面同學距離太遠不便討論的窘境外,此外在小組合作學習部分,前2週主要由小組共同挑戰草模製作、資料蒐集與拍照上傳等資訊設備運用,之後漸漸聚焦個人設計創作,藉由之前小組合作學習鷹架,以作為個人後續創作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