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接續去年本校永續循環校園探索四大面向:「資源碳循環」子項主體「可再生利用資源」盤點問題解決,設計本課程,以校園、在地農業中可再生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美感創新課程主要材料,上學期進行質感主操作練習,使學生覺知在地素材可再利用的可能性。
課程設計,首先進行校園質感採集全紀錄。然後,師生蒐集廢棄報紙、布料,甘蔗渣、稻草等在地廢棄材料,作為紙素材表面材。經過纖維處理:剪、泡、煮(加氫氧化鈉)、洗、搥、绞製成紙漿,進行抄紙練習。接著以石膏澆灌實物表面製作模板及以厚紙板製作凹模,進行質感印記練習。最後以官中文創品─書籤為任務,思考書籤類型與功能,連結表面材料、質感印記練習,設計製作相對應質感書籤。
期間教師適時提醒學生,嘗試不同表面材料結合豐富印記凹凸紋理,體現紙素材自身生命語彙。

美感預期成果

  1. 美感基礎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脈絡,使學生做中學,建立成功經驗與自信心。
  2. 累積美感學習歷程,培養學生觀察現象、探索、合作、提問、反思之問題解決能力。
  3. 藉由美感初體驗,知覺利用再生資源轉化為文創品或藝術品材料的可能性。

教師課後省思

  1. 有關拓印、顯微觀察課程,頗受學生喜愛,尤其連接手機之無線顯微觀察,可以觀察平常不太注意的物質微觀世界,也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質感與表面凹凸的關係。
  2. 紙漿材料的處理,比原先想像來得困難,以化學方法解纖,是目前常處理之方法,由於氫氧化鈉為強鹼,化學老師不建議讓學生操作,以弱鹼之木灰等處理,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甘蔗渣。另外破布纖維也不易分解,往往使用攪拌機,造成纏繞現象,最後還是以報紙紙漿為主,上述材料成為添加之外加物。
  3. 油土製造石膏模成效佳,但是以報紙為材之紙漿翻模效果顯弱,有待進一步研究。
  4. 手抄紙的過程學生反應極佳,樂於紙漿槽中趣味,以美感基礎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脈絡製作書籤,可使學生做中學,建立成功經驗與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