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透過簡易的材料紙,進行功能性與造型美感的相對應關係之探討研究,從生活中的「環保杯袋」進行研究課題,學生將運用結構與構造的連動關係,不斷的測試及補強,將紙能承重的可能性發揮到最大,並在造型美感發揮簡約之美。

課程先透過簡易的比賽遊戲,讓優勝者分享紙的關鍵結構與構造,形塑結構、構造的關係與觀念,並透過動手操作的歷程,來回強化結構與構造要素的關鍵方法(在沒黏貼工具之下,透過思考與操作,提出將紙片黏合的技巧)。

接著進行紙的功能性與造型美感的相對應關係中探討環保杯袋的可能性,先進行基礎的嘗試,設計出可以提起一杯飲料杯的紙物件,不僅討論結構與構造之間的關連與如何補強,更同時創造新式的提袋,所以學生必須思考如何在最剛好的材料上達到最有美感的設計。

學生會透過適當的運動理解怎樣的設計比較符合人的需求,同時又達到穩定物件的功能性與美感價值,實踐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用之美的美學概念。

美感預期成果

欣賞折紙所產生的結構與構造之美感,透過動手作與相互分享學習,理解結構與構造的相關性,並在沒有黏貼工具之下製作紙提袋 (用簡約的造型可以提起飲料杯並且具有一定的耐用穩定性)。

教師課後省思

  1. 以前筆者在思考關於結構與構造的美感,會比較難界定美與不美,透過共學與研習增能讓筆者漸漸地從自然界作為學習典範,清楚聚焦於「穩定的美」,能用越少的材料,就不會有額外過多的裝飾,因此就能聚焦於因結構與構造產生秩序與和諧的美感。
  2. 教學改變以往上課的方式與順序,讓學生直接透過操作的歷程激發思考,將學習權還給學生,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發現,並透過討論與操作,體會用最少的材料,產生穩定的力量,並和生活作鏈結去思考真實的生活情境樣貌。
  3. 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變成為主動的探索者,讓教學現場充滿討論,因為是「未來商品」所以更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不是透過老師給予答案,而是透過遊戲式的比賽現場直接地給予回饋,更直接地呈現學習成效,立即反饋。
  4. 以往在教學之後,很少與學生對話討論課程,這次嘗試在課程活動結束後,透過學習單讓學生記錄創作、反思過程、思考改進的方法、並分享回饋,也給筆者非常大的回饋!
  5. 非常感謝美感計畫所有的人員,讓藝術教育能透過美感教育計畫拓寬教學的範疇,並擴及公共議題與培養公民美感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