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一、 引起動機:老師以自身經驗分享窗景的生活對話與思考,讓學生了解窗在用與美之間的多樣選擇,了解課程深意。學生在老師分享之後,以相同的形式從個人經驗出發,分享旅行或生活中的窗景觀察,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張貼到指定padlet,供同學互相觀摩欣賞,建立穩固的學習起點。
二、 發展活動(1):老師提供與窗戶文化有關的線上文本,讓學生利用學校平板自行閱讀並摘要,導入學生對窗景意象及知識概念的基礎認識,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搭好鷹架。
三、 發展活動(2):老師設計學習單,讓學生透過手繪創作,體認建築立面中窗戶的配置與設計如何影響建築物的視覺美感。接著再藉由窗戶斷面圖的繪製練習,讓學生得以想像人與窗的比例關係如何影響窗景視野與生活運用。
四、 發展活動(3):在前述的學習基礎上,學生心中對自己喜歡的窗景已經有所蘊釀,此時讓學生利用透明壓克力片及仿材質紙張創作心之所向的窗景設計,所水到渠成。
五、 總結活動:作品展示與分享,書寫學習心得,提點窗景之美除了窗戶造型本身,更多來周圍自然環境的維護,尤指綠樹藍天的框景,以及能寄情於景的審美能力,皆是窗景美感生活得以實現的關鍵。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完成窗戶與地理環境、人文歷史與形制等文本的閱讀理解。
  2. 學生掌握窗戶的比例、構成及質感構面在用與美上的表現。
  3. 學生完成窗戶設計的模擬創作。
  4. 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窗景文化並做出美的生活實踐。

教師課後省思

在六年(106~110, 113)美感課程計畫的浸潤裡,我擅長就理性層面做形式美感的課程舖陳,讓學生透過簡單易上手的實作去體驗課程中的美感構面。然而,在情感的面向,自己始終找不到要領。這次在構思課程時,固然也是從感性出發(從旅行與生活中的窗景發想),但在實際撰寫課程時,仍然是理性的舖陳,以為這樣做才是完備的。
在實際課堂操作時,因為學校中央走廊空白牆另有施工,無法依原建議操作課程,所以決定直接從感性出發,以類近閒聊的方式和學生分享我的窗景經驗,意外和學生有了感性的連結,也很順利的為課程屬性做了「定錨」。畢竟這些班級學生從未上過美感課,不了解美感課和美術創作課的根本差異。雖然它們彼此間有交集,但美感課不一定有實作,它更著重於生活中美感意識與意願的萌芽和發展。作品本身不僅在表達個人想法,更多是為了體驗與環境的連結。
過去的美感課,我很重視形式的完整,但是追求「形式的完整」和學生此階段的心智成長是有一點矛盾的。青春期的孩子畢竟還是非常富有幻想及希望展現個人想法多過於應和環境。孩子未來有太多的可能性,加上時代審美品味的更迭,我們今天所給的審美品味可能到未來會被認為老舊古板。所以在這次的美感課程中,就創作的環節,我選擇鼓勵孩子有更多自己的想像。於是在美感構成的體驗上,如比例、構成、質感,我並未做細膩的操作,而是提供實例扼要講解,更多是用熱情和有效的鷹架驅動學生的想法,使創作過程順利流暢,至少每位同學都知道自己想要的窗景樣貌。因此本美感課程對我來說,在課程設計上有自我突破的重要意義;對學生而言,從文本閱讀書寫、作品成效及學習心得上來看,相信對他們應有啟發生活美感體會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