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學校一向重視學生的多元發展教育,致力於在各方面啟發學生的潛能,並且作為新北市的體育重點學校,也展現了傑出的教育成果。尤其是原住民學生,他們的學習表現一向優異,為學校增添了豐富的文化特色。目前,校內原住民學生的比例雖低於新住民學生,但其中以阿美族為主,這為推廣阿美族文化教育提供了珍貴的契機。
為了深化學生對阿美族文化的理解,學校設計了一系列結合美感教育的創意課程,特別聚焦於阿美族的月桃葉編織技法。課程不僅傳授傳統編織技巧,還結合色彩學的基礎概念,讓學生透過製作色彩斑斕的月桃葉編織杯墊來感受藝術與文化的交融。此外,課程更引入文創設計的思維,鼓勵學生收集家中的廢棄布料,將其創新運用於傳統編織中,賦予這項技藝全新的生命力。這種融合創意、環保與文化傳承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審美品味,還能讓阿美族文化在校園中生根發芽,成為促進文化理解與美感教育的典範。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觀察原民織品中的色彩,了解色彩的感覺與應用。
  2. 能體驗藝術作品,理解色彩表現手法並接受多元觀點。
  3. 能了解阿美族民生建築與工藝藝術。
  4. 能體驗織品的構圖方法,並能掌握構成要素和形式原理。
  5. 能應用藝術知能,表現和記錄生活美感。
  6. 能應用美感形式要素與美的形式原理表達創意構思。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的學習差異 不同學生對傳統編織技法的掌握速度有明顯差異。熟悉動手創作的學生能快速進入狀況,創造出充滿個人特色的作品;但對於較少接觸手工技術的學生,則需要更多耐心與指導。在未來課程設計中,應考慮提供基礎技能輔導,或設計分層教學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能享受創作的樂趣並獲得成就感。
  2. 材料準備與創意思維 課程中要求學生從家中蒐集廢棄布料進行再設計,這一部分雖然富有挑戰性,但部分學生未能提供合適的材料,導致作品完成度受影響。未來可能需要更清楚地說明材料需求,或提前準備一定量的共享資源,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創作。
  3. 文化理解的深度 在講解阿美族文化時,有些學生僅僅停留在對技術的模仿,未能深入思考文化內涵與美學價值。未來可以加入更多故事分享、影片或實地參訪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原住民文化的背景與精神,讓創作更具深度與意義。
  4. 評估與反饋機制 課程的評估主要集中在作品完成度與創意性,但對於學生學習歷程與文化感知的反饋較少。未來應增設學生自我反思與教師個別指導的環節,強化對學習過程的重視,並幫助學生從中找尋自我成長的動力。
    整體而言,這次課程讓我看到了多元文化與美感教育結合的可能性,也激發了學生們對創作與文化的興趣。未來將在課程設計中進一步調整,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深化教學目標,讓美感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