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聲音 | 美感教育

眼中的聲音

課程資訊
  • 學校:台北市松山區西松國民小學
  • 教師:丁亞玉
  • 課堂:自然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引起動機的部分,先讓孩子看一段影片,與聲光相關的視覺效果,並詢問孩子感想及關掉聲音,進行體驗。

給予報紙,閱讀–如果沒有聲音設計,這世界會有多無聊?給予孩子分享看影片,以及文字的差別和心理有何想法。

透過孩子喜歡手作的喜好,使用不同素材黏貼於事先準備好的陶甕圖形中,每組挑選出比較有特色的創作二張,分組給予孩子討論,關於這兩張作品中的感受,分享自己所看到的,所創造的,所摸到的感受和感覺,然後統整組員互相討論出結果。

再來進行的是,如果要用聲音來呈現這個作品,要如何表現,可以用什麼聲音來表現,如果閉上眼睛,只聽聲音,是不是一樣可以看見圖像中的特色和原來組員們所討論的內容是不是有相符。

讓孩子在便利貼上寫出看及摸的感受,分享給所有同學知道其他人的感覺和感想,再換上另一張便利貼,讓孩子寫出自己賦予這個圖案的聲音,可以用文字形容聲音,並與大家分享,是不是因為與同學的討論,更有聲音的畫面與文字與圖像去做結合,當閉上雙眼,單純利用想像,有沒有感覺身歷其境,以及觸發五感?

最後再讓組員推派代表說明自己組員的發現,與全班同學分享自己這一組的設計概念和成果。

課程目標

  1. 讓孩子共同創作,展現創意。
  2. 思考聆聽別人的巧思及欣賞作品。
  3. 集思廣益,思考不可能的任務。
  4. 口語化說服組員及其他人員。
  5. 感受自己的創作,融合大家的意見。
  6. 與生活連結,感受身邊的聲音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進行前:

因為思考要分成幾節課進行,如果加上閱讀,必須可慮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不盡相同,會有學生直接不參與或沒興趣的擔憂,也比較擔心因為報紙內容太多,無法聚焦,因此把本來想一節課完成的內容,加以延伸增加為二節課,並在課前把報紙內希望同學閱讀的部分先呈現出來。

課程進行中:

孩子討論需要比較多時間,而且很踴躍發表,但表達時,容易偏離主題,需要靠老師來讓學生回到討論的主題中,對於同學分享的發現翰感受,大多能引起共鳴,感覺整個課堂討論學生是非常投入與參與感十足。

有些組別比較含蓄,討論的東西跟寫出來的內容表較保守,但透過討論後,不但參考別組的想法,更激發出獨特的創意及讓孩子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增加了很多可能性,也讓課程更加豐富。

 

課程進行後:

覺得這樣的課程很值得在教室中實施,不但學生投入,也可以讓下一次的相關課程更加有趣,最重要的是結合了生活中的觀察,所以如果這樣的課程只進行一次,勢必無法與學生的生活相關經驗做出更好的連結,因此,希望可以利用這個資源,安排一整學期的活動,也可以更深入地去探討同一個主題,加深加廣的去延伸。

給予孩子的刺激可以再更多元化一些,給各組的討論時間急統整時間,也應該可以給予更多,才能挖出或衝擊出更有趣的結論,畢竟是孩子的討論,可以天馬行空,也可以異想天開,而不是被大人拘限於框架中,老師們應該要可以接受更多相關的討論議題,最後在孩子聚焦及拉回主題即可。

丁亞玉
台北市松山區西松國民小學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