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之眼::圖像與媒體思辨課 | 美感教育

真假之眼::圖像與媒體思辨課

課程資訊
  • 學校: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國小
  • 教師:陳寶如
  • 課堂:視覺藝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課程結合閱讀理解與視覺藝術賞析,藉由教育部美感新聞報《安妮新聞》引導學生進入媒體訊息的議題,再透過瑪格麗特的名作《這不是一根菸斗》運用Artful thinking的對話討論模式開展圖像閱讀的對話,引導學生思辨圖像與語言的關係。課程後半段則聚焦於當代媒體議題,討論攝影圖像的可信度、AI生圖的辨識與假新聞的流傳,透過新聞影片實例,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媒體識讀能力與批判思考。

課程目標

  1. 能閱讀美感新聞報《安妮新聞》的內容與訊息。
  2. 透過對話討論,認識瑪格麗特作品《這不是一根菸斗》的藝術概念與視覺語言。
  3. 能理解圖像與文字在傳遞訊息上的關係與差異。
  4. 初步辨識AI生成圖像與真實攝影的差異,了解其對新聞真實性的影響。
  5. 透過對議題的討論,提升學生對假新聞、AI農場新聞等現象的警覺與批判能力。
  6. 鼓勵學生關注媒體來源與圖像產地,建立基本媒體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生對「圖像與真實」、「媒體可信度」的辨識尚在初步階段,但透過藝術與媒體素養的整合教學,學生的思辨力明顯被激發。特別是在討論《這不是一根菸斗》時,他們對「圖像說的是什麼」展現了高度的好奇與批辦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意識到:台灣面臨的挑戰與芬蘭相似,資訊流通快速、閱聽管道多元,學生極容易接觸到被操弄或未經查證的訊息。因此,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刻不容緩。透過這樣的課程安排,學生不僅學習如何欣賞藝術,更逐步建立起對影像與資訊的批判態度。

此外,由於先前在班級中曾實施過Artful Thinking「證據與推理」思考路徑的藝術欣賞課程,學生已具備初步的觀察與思辨能力。這次延續這樣的教學脈絡,學生展現出高度的參與興趣與討論潛力,能提出富有洞察力的觀點,顯示這樣的教學模式值得深化與持續推進。

未來若能有更多時間,可加入學生實作活動(如製作圖像與標題對比的新聞海報),讓媒體識讀不只停留在認知,更轉化為行動力與創造力。

陳寶如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國小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