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故事——閱讀圖像設計 | 美感教育

看圖說故事——閱讀圖像設計

課程資訊
  • 學校:中山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 教師:江沛航
  • 課堂:美術
Read More

課程簡介

本次課程藉《安妮新聞》讓學生體驗將故事主題轉化為「平面視覺」的美感經驗,針對不同科別區分為幼保科、多媒體科與僑生班三種不同的教學活動實施。對於幼保科的學生而言,擔任對幼兒說故事的角色是其專業訓練過程的一環,故請學生試著將所閱讀到的內容以「適合供幼兒理解」為前提,設計規劃適合的圖像或互動遊戲。多媒體科的學生則以「將整份報紙內容轉化為一份完整圖象」為前提,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嘗試運用一個畫面去敘述整份報紙告訴讀者的重點資訊。針對剛來到臺灣的僑生因為受限於中文問題,恰巧更適合嘗試將文字內容轉換以圖像的方式來傳遞資訊,故設定其「將一篇文章圖像化」,請其以圖像的方式表現報紙中某篇感興趣的主題。

課程目標

  1. 從報紙媒體識讀反思自身成長經驗,分析背後的文化脈絡,培養理性思辨的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素養。
  2. 藉由圖像情境的繪製與設計,引導學生運用多元視覺符號,針對特定對象以合適的圖像語彙詮釋生活經驗與人溝通。
  3. 以分組創作的形式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溝通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 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能力培養層面
    請學生說出「這張圖在表達什麼?」時,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回答出個人的想法,甚至會不約而同有相似的看法。然而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我們會想的一樣?」或是「為什麼我們會想的不一樣時?」則需要不斷追問,細細抽絲剝繭背後的文化理解脈絡。上這堂課時,在反覆討論「後設思考」的抽象概念上花了不少時間。學生往往用較簡單的概念概括,例如提問為何「火山」會代表憤怒,學生可能會回應「因為他很『火』」,教師進一步追問,那在非中文使用者或是幼兒認知上,「火山」也能用來代表「憤怒」嗎?就能引發更多的激盪與迴響。
  2. 符號溝通與圖像表達詮釋層面
    本次實作課程要求學生系統性的閱讀文章後,嘗試以不同的圖像、符號重新詮釋該篇文章,或是呈現整份報紙重點。此處遇到困難是多數學生會直覺性地繪製「報紙原插圖」,教師需要從旁提醒,引導學生思考整體畫面的呈現是否能達到「傳遞資訊」的功能,重新調整圖案甚至是使用簡單的符號表達主題訴求。於幼保科實施時,特別先討論使用者(幼兒)的閱讀模式與習慣,亦強調如何透過圖像設計與幼兒的對話情境,部分組別從部分其別的互動設計中獲得靈感,因此設計出互動性高的圖像遊戲形式,例如以垃圾桶與垃圾圖像引導幼兒執行「垃圾分類」,即有一組手繪能力較差的組別,以設計分類垃圾桶的方式,搭配剪下「現成物」,規劃引導幼兒進行垃圾分類模擬遊戲,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3. 分組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層面
    本次於4個班實施,其中1個班以6人一組,另外3個班以2人一組,全數學生皆能分組共同完成實作作品,唯在上臺發表時發現2人一組的班級介紹內容完整性多半超過6人一組的小組,互動創新的概念也多半出自2人一組的班級,或許是6人的意見反而真的較難統整之故;不過在符號詮釋上,6人一組的成果則能較為精準地使用符號,例如使用youtube符號暗示youtuber、運用簡單的人物造型暗示憂鬱與心理狀態等,或許是在眾人討論下則能讓符號運用成果更簡化聚焦。
江沛航
中山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教師

任教於中山學校財團法人高雄市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