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在這兩節以《看圖說情緒》為主題的情意課程中,學生透過圖像與詞語的結合,學習更細緻地覺察與表達內在情緒。課程以心理學家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所提出的「情緒粒度」概念為核心,透過觀察安妮新聞的插畫、挑選情緒卡片、描述感受與生活連結,幫助學生練習將模糊的情緒經驗具體化。在第一節課中,學生透過自由選卡與情緒詞彙配對,開啟與情緒對話的第一步;第二節則進一步挑選三種代表性情緒,製作屬於自己的「情緒地圖」,將感受具象呈現。藉由圖像投射、自我覺察、小組分享與創作活動,孩子們不僅能提升情緒表達與理解的能力,也能從彼此的分享中增進同理與人際互動技巧。這是一場讓情緒被看見、被說出、也被理解的探索旅程,讓學生在充滿創意與安全的學習氛圍中,建立與自己、與他人更深的情感連結。
課程目標
- 能從圖像中覺察並描述自身的情緒感受。
- 增進情緒詞彙量,學習用更精準的語言表達內在情緒。
- 透過圖卡活動提升情緒投射與自我覺察能力。
- 建立同理心,透過傾聽與分享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學現場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一)學生對部分情緒詞彙理解不深,詞語使用較為重複
對策:於活動前安排「情緒詞彙認識活動」,透過圖片詞卡配對、小組討論等方式,加深詞語理解;活動進行中亦可提供不同的情緒詞語表,協助學生擴展情緒詞彙使用。
(二)部分學生在描述個人情緒時較為保守或抽象
對策:鼓勵以「圖像→聯想→個人經驗」的三步驟進行情緒轉譯;教師可先進行示範敘述,或安排同儕分享作為情緒表達的引導與安全感建構。
(三)小組分享時間容易不足,較難讓每位學生充分表達
對策:適度調整活動步驟,將部分個別作業留作課後補充,或於第二節課增設「分享牆」形式的非口語呈現(如貼紙留言、心情便利貼等),讓學生能多元展現情緒理解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