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設計以美感構面的「色彩」「比例」「構成」為教學核心主軸,從居住城市的過去、未來進行思考,從族群文化的演變發展來思考未來城市的可能樣貌,並透就自己在其中可能做的努力,並配合美感課程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嘗試提出個人對於城市未來的想像計畫。
花蓮古稱奇萊,追溯歷史可以遠達新石器時代,後來有原住民各族群部落文化在此生根發芽,據《花蓮縣志》記載,西班牙人在1622年到這裡採取砂金,還將花蓮地區稱為多羅滿,是臺灣原住民族的天下。而漢人至花蓮開墾是清治時期咸豐元年(1851年),相傳來此開墾的閩南人,見到溪水奔海,而與波瀾交會,作迴旋狀,故稱之為洄瀾,但花蓮的建設要從日治時期算起,各個鄉鎮遺留下的建築便可窺見日治版圖。
這樣豐富的族群文化為這個城市儲存了相當豐富的資源,但是一個城市的發展從看不見的過去到看得見的現在,還有更多可能的是另一個看不見的未來,這是我們可以想像、可以期待、更可以努力的未來。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學會對生活周遭環境事物的視覺美感有感知。
  2. 學生能藉由歷史探索找尋城市的美感經驗。
  3. 學生能運用色彩的改變影響城市景觀。
  4. 學生能運用比例的配置影響城市景觀。
  5. 學生能運用構成的規畫影響城市景觀。
  6. 學生能夠對於城市的未來的美好有更多的期待,並藉由自己的美感經驗找到可能改變的關鍵點。

教師課後省思

  1. 花蓮為觀光城市,尋找有特色的景點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蒐集資料,而學生透過小組分工討論選擇想介紹的景點也讓學生比較願意積極參與。
  2. 透過地方文化歷史踏查學生可以更了解自己熟悉的城市文化,而學生在報告時表現的積極努力,以及願意分享的態度也顯示他們對於介紹家鄉特色景點是有興趣的。
  3. 利用色票選擇顏色可以讓學生跳脫既定色彩的框架,也可以讓學生學習水彩的調色練習,是好用的教學工具。
  4. 學生在文字與圖像的轉換以及文字與色彩的連結,需要做比較多前導課程的練習,不然很容易做出好看但是文化意象不強的符號或圖形。
  5. 學生設計出來的圖案可以透過小組討論或班級分享接受檢驗,並進行修正,因此課程的分組以及討論是可以增加成果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