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這學期的課程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對象,聚焦於情緒覺察與探索,並深入探討當代議題。課程將運用安妮報紙作為主要教學媒材,引導學生認識情緒世界,同時探索憂鬱症、夢境與瀕危動物等專題。
在情緒探索單元中,教師會帶領全班共讀安妮報紙中與情緒相關的文章,引導學生辨識與理解不同的情緒類型。接著,讓學生分組運用平板製作個人的「情緒地圖」,記錄一週內的情緒變化,並探討造成這些情緒的原因。
在專題研究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三個主題:
- 認識憂鬱症:透過安妮報紙相關報導,讓學生了解憂鬱症的表現與如何關懷他人。
- 探索夢境世界:閱讀有關夢境的文章,引導學生記錄並分享自己的夢境經驗。
- 關注瀕危動物:研究報導中的瀕危物種,思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每個專題都會依循「全班導讀→小組探究→個人延伸」的模式進行:
- 全班導讀:教師帶領閱讀安妮報紙相關文章,建立基礎認知
- 小組探究:學生分組深入討論,運用平板搜尋額外資料
- 個人延伸:每位學生運用平板完成個人專題作品,如心得報告、繪本創作或影片製作
透過這個過程,期望培養學生們的情緒覺察能力,同時拓展他們對當代議題的認識與關懷,並透過整理、內化學習內容來深化學習。
課程目標
- 能學習到安妮報紙的主題內容,內化多元知識。
- 能夠透過閱讀安妮報紙,增加文本閱讀的興趣。
- 能夠歸納、統整安妮報紙的主題單元重點,並延伸學習。
- 能夠善用多媒體設備輔助學習,讓學習更具可能性。
- 能與同儕分享自己的想法,並盡力完成小組任務。
- 能運用剪報、簡報形式來整合學習內容。
教師課後省思
在五年級的情緒探索與專題研究課程中,我觀察到學生對於新聞閱讀與資料統整的能力仍需加強。雖然學生對情緒主題展現高度興趣,但在進行資料蒐集與歸納時,常出現重點擷取不完整、邏輯連結不足的情況。
特別是在憂鬱症、夢境與瀕危動物等專題研究中,學生傾向直接複製網路資訊,缺乏深度思考與重組的能力。例如,在製作情緒地圖時,許多學生僅能簡單記錄情緒狀態,但對於情緒產生的原因分析較為表淺,顯示在因果關係的建立上仍需加強。
為改善這種情況,我調整了教學策略:首先在全班導讀階段,加入更多引導性提問,訓練學生掌握文章重點的能力。在小組探究時,設計結構化的學習單,幫助學生系統性地組織資訊。而在個人延伸專題中,我也提供明確的資料整理框架,引導學生建立完整的思考脈絡。
運用平板進行資料搜索時,我發現需要加強學生的資訊素養教育。有些學生在面對大量資訊時顯得無所適從,無法有效篩選與組織資料。因此,我開始在課程中加入資訊檢索的基礎訓練,教導學生如何判斷資訊的可靠性,以及如何將不同來源的資料進行整合。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部分學生在進行跨領域整合時遇到困難。例如,在探討瀕危動物議題時,學生較難將環境保護的概念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連結起來。這提醒我在未來的教學中,需要更注重基礎概念的建立,幫助學生打好知識根基。
整體而言,這學期的課程實施讓我更清楚認識到五年級學生在資料統整與知識建構上的現況與需求。未來將著重於:
- 強化閱讀理解與重點擷取的基本功
- 提供更清晰的資料整理框架
- 加強資訊素養教育
- 重視跨領域知識的連結能力
期望透過這些調整,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更扎實的學習基礎,提升其獨立思考與知識整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