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實施於屏東縣屏東市民和國民小學。
運用安妮新聞第二期《植物方舟》文章結合六下自然科第三單元生物與環境,進行議題討論。
生物與環境乃互相依存的關係。提問引領學生進入生物與環境間的探討,進而透過安妮新聞與 YouTube 影音使學生了解物種滅絕的原因與帶來的影響,我們生長的台灣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多元薈萃的人文社會,藉由此次的生物與環境關係探討,亦加入台灣的瀕危物種認識,進而說出面對物種滅絕能採取的行動,培養正確的習慣與態度。
《植物方舟》文章當中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位於屏東縣,本次的課程目的除了進行生物與環境的討論,更藉此讓學生了解家鄉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單位。
課程目標
- 學生能從文章得知家鄉有植物保種中心。
- 學生能說出台灣瀕危物種。
- 學生能依據老師引導進行物種收集、再繁殖或細心照顧是否有用的討論。
- 學生能從文章與自然課所學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 學生能養成愛護環境的態度。
- 學生能說出面對物種滅絕,自己能採取的具體行動。
教師課後省思
安妮新聞豐富的圖文能成功吸引學生進入文章,學習單第三題的題目設計,學生容易執著於寫出多個台灣瀕危物種,而卡在該題,壓縮後續題目的思考時間,往後題型可再斟酌調整。面對物種滅絕能採取的行動,則需依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其說出更具體的行為,例如:環保愛地球要怎麼做?怎麼樣才能節能減碳?具體說出做法,更能將正確的態度與行動落實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