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生活探究家課程內容包含環境教育融入生活,將環保知識、態度和行動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環境意識,並實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透過第七期的安妮新聞:地球護衛隊,除了提升學生美感教育並期望學生將所學融入生活中,
- 日常行為養成(P.12回收大百科):垃圾分類與減量,教學生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並在家中實踐資源回收和廚餘處理。
- 節能減碳生活(P.5食衣住行、P.9吃或不吃的兩難): 鼓勵學生養成關燈、省水、減少使用塑膠袋的習慣,並討論一些食物吃、不吃的矛盾。請班級學生挑戰「一週無塑生活」,學生分享替代方案,例如帶環保杯、環保袋等。
- 反思與討論:藉由「五個從「小」做起五名環保學生的故事」、「地球不堪負荷了!四項過度消耗的自然資源」、「垃圾在哪裡 絕對難不倒你」將環境教育融入生活,學生不僅學會關注環境問題,更能在日常行動中成為環保的實踐者,帶動家庭與社區共同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在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責任感和行動力,幫助他們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在生活中實踐永續發展理念。以下是課程目標:
一、知識層面(P.2 P.3地球不堪負荷了!四項過度消耗的自然資源)
- 了解環境系統:瞭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包括污染、資源消耗與氣候變遷等問題。
- 認識環境問題:了解當前全球及在地的環境議題,例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垃圾處理、能源問題等。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科學知識與技術方法。
二、態度層面(P.4改變世界,從「小」做起五名環保學生的故事)
- 培養環境意識:認識環境的重要性,並珍惜自然資源。培養關心生態與社會永續發展的態度。
- 建立責任感:理解個人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並承擔改善環境的責任。激發對環境保護的主動參與意識。
三、技能層面(P.9吃或不吃的兩難)
- 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培養多角度思考能力,辨識環境資訊的正確性。
- 行動實踐能力:掌握環保技能,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節能減碳等。
四、行動層面(P.12回收大百科)
- 促進行為改變:將環境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日常行動,例如減少浪費、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學習行為:低年級學生的專注時間較短,但都被顏色豐富的安妮新聞所吸引住了。
- 課堂氛圍熱絡,師生互動良好
- 在環境教育課程中導入美感教育-安妮新聞,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二年級的小孩識字量不夠,安妮新聞沒有注音,需要老師講解與引導,但小朋友很想要自己讀懂,也都好喜歡安妮新聞,不知是否以後可有一個欄位有國字注音教材較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也更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