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你是否曾留意過日常生活中那些靜靜陪伴著我們的物件?它們承載著記憶、情感,甚至擁有獨特的生命力。本課程將帶領學員透過陶土塑形與濕水彩繪畫,探索物件背後的故事,展開一場與自我內心深刻的對話。
第一堂課,我們將從觀察出發,引導學員感受圖像與物件所帶來的直覺反應。透過報紙封面圖像的賞析,開啟對視覺感受的敏銳度;進而將目光轉向家中熟悉的物件,發掘個人與物件之間的情感連結。課程重點在於激發學員的想像力,思考「如果物件擁有生命」的可能性,並運用陶土將這些想像轉化為具體的立體造型。學員將學習基礎的陶土捏塑技巧,賦予物件新的生命與意義。
第二堂課,我們將轉換媒材,運用色彩豐富的濕水彩進行卡片創作。學員將描繪第一堂課中選擇的物件,並透過水彩的渲染效果,捕捉物件的質感與氛圍。更重要的是,學員將在卡片上寫下對物件的感謝之語,藉由文字的書寫,深化與物件的情感連結,並學習以感恩的心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本課程不僅教授陶土與繪畫的技巧,更著重於引導學員透過藝術創作,探索自我內心世界,培養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與細膩的情感表達能力。適合對藝術創作有興趣,渴望透過不同媒材表達自我的學員參與。
課程目標
總體目標:
透過陶土塑形與濕水彩繪畫,引導學員探索自我內心世界,並學習以藝術媒材表達情感與想法。
分項目標:
- 觀察力培養: 培養學員對日常物件及視覺圖像的敏銳觀察力,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
- 想像力啟發: 激發學員的想像力,思考物件的擬人化及背後的故事,並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形象。
- 情感表達: 鼓勵學員透過藝術創作,表達個人情感與對物件的連結,學習以非語言的方式溝通。
- 媒材技巧學習:
學習基礎陶土捏塑技巧,包含塑形、捏製等,並實際操作。
學習濕水彩的基本技法,包含渲染、疊色等,並應用於卡片創作。 - 創造力發展: 鼓勵學員發揮創意,運用不同媒材進行創作,展現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 感恩心培養: 透過書寫感謝之語,引導學員以感恩的心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
- 藝術欣賞: 透過圖像賞析,培養學員對藝術的鑑賞能力,並學習從不同角度理解藝術作品。
這些目標涵蓋了認知、情感、技能等多個層面,旨在透過藝術創作,促進學員的全面發展。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課程在立體捏塑上展現了良好的成效。當我展示結合腳跟噴水池的物件時,學生們表現出高度的興趣與驚艷,這成功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後續連結到報紙中的柯比意建築及風景線稿圖,以及引導學生回溯自身的生活空間時,更有效地啟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許多獨特的點子紛紛湧現。感謝安妮報紙提供的豐富且精采的資料,確實為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助益,成功地引導學生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立體作品。孩子們的立體捏塑成果令人滿意,展現了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然而,在卡片上「寫感謝的話」這個環節,觀察到孩子們普遍遇到了語彙和表達上的困難。他們心中懷有對物件的感謝之情,卻不知該如何用文字精確地表達出來。這顯示出孩子們在生活表達力的練習方面仍有加強的空間。他們可能缺乏足夠的詞彙來描述細膩的情感,或是缺乏組織語言的能力,以至於難以將內心的感受轉化為流暢的文字。
反思與改進方向:
- 加強生活表達力訓練: 未來的課程設計中,應更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生活表達能力。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進行:
詞彙擴充: 提供豐富的詞彙庫,包含形容情感、質感、感受的詞語,並透過遊戲或例句引導學生學習運用。
情境模擬: 設計情境模擬活動,讓學生練習用口語或文字描述感受,例如描述物件的觸感、帶來的回憶等。
讀寫結合: 鼓勵學生閱讀相關讀物,並進行寫作練習,例如寫日記、短文等,以提升文字表達能力。
小組討論與分享: 創造開放的討論空間,讓學生互相分享感受,並學習如何用更精確的語言表達自己。 - 媒材連結與引導: 雖然本次提供的資料對立體捏塑有很大的幫助,但未來可以思考如何將這些資料更有效地連結到後續的文字表達環節。例如,在展示物件或線稿時,可以引導學生先用口語描述對物件的感受,再將這些口語轉化為文字,作為書寫感謝話的基礎。
總結來說,本次課程在立體捏塑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功,但在文字表達方面仍有進步空間。透過加強生活表達力的訓練,相信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們完整地表達自我,並更深入地連結藝術創作與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