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工具好朋友 | 美感教育

生活中的工具好朋友

課程資訊
  • 學校:臺北市士林區雨農國小
  • 教師:陳麒元
  • 課堂:閱讀
Read More

課程簡介

因為是第一次申請,且學生也從未接觸過《安妮新聞》,所以先以2個主題,3堂課作為課程規劃引導學生學習。

  1. 與安妮新聞第一類接觸:是以認識《安妮新聞》為主軸。運用平板先讓學生閱讀網站的介紹,並整理重點寫成介紹詞;閱讀紙本報紙頭版,進行主題的預測活動;聆聽教師導覽並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頭版出現的工具,進行功能的確定。
  2. 工具好朋友:是以觀察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為主軸。教師運用上一堂課的任務單以及學生分享生活中的經驗,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生活工具;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完成以「工具」為主題的短詩創作,並進行全班分享;教師設定情境,讓學生選擇適合的工具完成任務單。

課程目標

  1. 引導學生認識安妮新聞。
  2. 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常見工具。
  3. 引導學生完成課堂任務單,並進行發表。
  4. 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創作,並進行發表。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主題-與安妮新聞第一類接觸:

  1. 在使用平板閱讀並進行重點整理時,有些學生因為操作或是不習慣的情況而無法及時完成任務,這個部分可以在課前先安排練習,以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2. 若新學年有新的班級參與課程,我想讓學生比較不同的報紙版面,這樣應該可以讓學生對於安妮新聞的版面安排與色彩運用更有想法與感受。

第二主題-工具好朋友:

  1. 學生沒有創作短詩的經驗,所以自己事前有創作數首當做引導。但又害怕學生的想法會被侷限,所以最後只呈現以「螺絲起子」為主題的短詩。不過仍有小組花較多的時間完成創作,這個部分的引導方式可以再評估。
  2. 情境題的規劃,之後或許能讓學生自己設定,除了可以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之外,也能實際讓學生使用到工具來解決問題,如果還可以讓學生錄下使用工具的情形並進行全班分享,應該會是一場特別的活動。

整體課程:

未來的課程規劃,可以結合更多生活情境,增進學生解決思考的能力;著重閱讀探究的討論,促進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陳麒元
臺北市士林區雨農國小

Read More
其他美感課程

文章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