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課程活動以本校校訂課程──「閱覽視界」課程計畫為主體,結合多元資源與互動活動,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與實踐能力。在課堂中,教師將運用三本具啟發性的繪本:《怕浪費奶奶》、《怕從山里逃出來》以及《怕李歐納國王的泰迪熊》,透過故事情節引導學生認識環保的重要性。同時,也會結合動畫「心靈環保兒童生活教育動畫」系列,讓學生以視覺與情感雙重方式,深入了解環保概念。此外,課程還融入了安妮新聞,作為引起動機的媒介,讓學生更貼近生活中與環保相關的議題。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將透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分析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物品是否可回收,再由教師進行講解與補充,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環保行動的重要性。學生也被鼓勵在學校與家中實際參與資源回收,將課堂知識落實於生活。課程最後,教師將指導學生以回收物品如瓶蓋,製作一個創意環保玩具──不倒翁,結合動手實作與環保理念,寓教於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效與環保意識。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不僅學習到環保知識,更能在生活中實踐,成為環保小尖兵。
課程目標
- 透過繪本與動畫,引導學生認識資源回收與環保的重要性。
- 利用安妮新聞與小組討論,分析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物品是否可回收。
- 結合故事、動畫和新聞內容,提升學生的視覺與情感學習效果。
- 鼓勵學生在學校與家中實踐資源回收,將課堂知識融入生活。
- 指導學生利用回收物品製作環保玩具,發展創意思維與手作能力。
- 透過小組討論與活動,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及有效溝通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 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學習興趣
因對象為一年級,平時在課堂教學中就會搭配繪本與動畫的引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這次更搭配安妮新聞內的有趣活動與內容,讓小組從「尋找垃圾」的過程中激發他們進一步的思考,但內容對低年級而言還是有點太深,所以需要教師提供更多引導性問題或提示,以及相關的分組策略。
(2) 提升對於環保概念的理解
經由小組討論和教師講解,學生能夠辨別日常物品是否可回收,並逐漸建立對資源回收的基本概念。然而,因某些物品為「部分可回收」,對於學生而言較不熟悉,需要教師特別講解。
(3) 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不倒翁玩具製作活動深受學生喜愛,但因對象為低年級,因此動手能力仍需更多指導,因此在未來類似的實作活動中,教師需提供分步驟指導或示範;此外,學生在課堂中透過環保玩具diy表現出對環保行動的認同與實踐,但在家中或校外的實踐效果尚需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