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這門課程以「色彩」為主題,透過觀察動植物的色彩特徵,結合美術與生物學,幫助學生理解色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並應用於藝術創作。課程共分七節,逐步引導學生從實地觀察、分析到創作。
第一節課,學生將於校園內拍攝並記錄動植物及其所處環境,著重觀察色彩特徵。第二節課,討論動物與文化色彩的關係與應用。第三節課介紹生物擬態與偽裝色彩本土種與外來種的概念,並討論保護色、警戒色與擬態色彩的生物學意義,且加入介紹動植物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與使用,學生將透過先前觀察的動植物製作色票。接著,第四節課著重於物種色彩在演化過程中的變化,並引導學生製作物種色票。第五節課轉向藝術創作,教師指導如何將觀察到的物種簡化成圖案,學生選擇物種並剪裁其輪廓。第六節課中,學生開始上色,考量保護色等色彩關係,並保留割剩的卡紙作為環境色彩比較卡。最後一節課,學生將作品置於校園中,分析色彩與環境的融合程度,並進行拍照記錄,以總結課程學習成果。
美感預期成果
- 自然與文化知識的整合:學生將對高雄的海洋歷史、貝塚文化及自然生態有更深的認識,並能將這些知識與藝術創作結合,表現出文化與自然交織的象徵意涵。
- 拼貼技法的掌握:學生將學習並熟練掌握基本的手工與數位拼貼技術,能靈活運用不同材料、工具和媒材創作圖案,並能有效運用拆解重組、比例調整及多層次設計等拼貼技巧。
- 批判性思維與反思能力:學生將學會在創作過程中反思靈感來源及技法應用,透過課堂中的反思與討論,提升批判性思維,並能清晰表達創作背後的概念與故事。
教師課後省思
- 動物拍攝比例偏低,觀察對象選擇受限:學生在第一堂課的觀察任務中,多以植物作為主題,較少選擇動物,推測是因為動物移動性高、難以捕捉到清晰的畫面。也因此在後面課程的物種討論與物種卡設計上以動物為主題。未來可在課前加入簡易的觀察技巧指導,如連拍、守候、觀察紀錄等方式,並提供補充影像素材作為選項,讓學生能完成後續創作與分析。
- 主題回饋帶來教學調整:原本課程設計僅提供「融入」與「突出」兩種視覺命題,讓學生建立主體與背景的基本視覺關係。不過,有學生在課程中主動提出「是否能有『互動』或其他情境?」這類提問促使我重新思考命題設計的多元性與開放性。未來將引導學生從個人觀察與經驗出發,自選如「對話」、「呼應」、「衝突」、「孤立」等圖像敘事方向,鼓勵學生在構圖與文字說明中表達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主觀理解,讓學習不只是任務完成,更是視覺語言與敘事思維的培養過程。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