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第一階段總共兩堂課,從環境議題中的垃圾問題進行討論與引導,帶學生思考生活習慣所衍生的垃圾,以及垃圾處理過程中,帶給環境汙染的成因,以及海洋垃圾所衍生的問題,對整體環境的影響。並帶學生走出校園實際觀察周圍街道的垃圾樣態,進行拍攝並透過身體力行撿拾生活環境中的垃圾,回校針對垃圾樣態與行動進行自我習慣的反省。
課程第二階段為五堂課,運用環境觀察時所拍攝的垃圾照片,以及垃圾素材,進行裁切、拼貼構成,進行色彩計畫後搭配色塊與文字,完成A4海報。學重點為構成的格線運用、視覺焦點的確立,擷取照片、色塊、文字等素材,進行版面編排中了解畫面的平衡。最後將作品進行布置展覽,並嘗試讓每位學生針對作品進行理念短講,以及透過資訊媒體進行環境議題發散期待能為環境發聲。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藉由環境議題海報設計,習得構成編排時的格線運用。
- 透過主題色彩的教學,學生能將主色調與輔助色運用於版面編排中。
- 文字融入攝影的教學,讓學生習得如何營造圖像背後的意義及理念。
- 藉由環境議題的主題學習,能了解如何行動以維護整體環境,並為環境發聲。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在於照片裁切時,很多會裁切太多刀,應該可以讓學生先用廢紙模擬裁切過後的色塊,讓學生先行模擬排列,另外,再請學生認真思考裁切的意義,並先行寫下來跟組員或老師討論,相互學習版面構成的技巧,才不會只憑感覺去裁切照片。
- 學生在街道拍攝階段,因帶出校外,若能夠請行政派老師協助,會更加安全。再者,街道拍攝若全年級實施,可安排不同路段,以防此區域前一個班級學生撿完垃圾,下一班就沒有垃圾可拍攝,可見此課程對於街道垃圾的議題,具有行動力去改變環境。
- 此課程若能夠結合學校衛生組環境教育議題,跨領域結合其它課程進行環境議題深度教學,更能夠讓此議題內涵深化學習,也更能達到學生對於環境教育的重視與執行力。
- 以議題導向的美感教育課程,會比單純美感構面學習,需要更多的堂數堆疊學生對於此議題的概念與重視程度,再加上操作性的課程性質,一個單元會應用到半個學期的時間,在規劃學期課程時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進程,以及跟國中三個年級,藝術領綱的學習內涵之關係。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