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1. 學生觀察並學會分類、歸納與應用方法。
2. 課程以小組互助合作學習。
3. 讓學生用心感知觀察生活環境問題。學生能思考塑膠在生活中的快速便利造成延伸日後的環保垃圾問題,減塑,是當下自身開始,回到原始的發明塑膠就是為環保而誕生。塑膠袋的初衷是為了拯救地球?其實習慣才是破壞環境的關鍵。
4. 從教室垃圾桶開始觀察自己所丟棄的垃圾,想一想它到哪裡去了。到校園垃圾子車,進入影片中垃圾掩埋場、焚化爐或流入海洋進入海洋生物食物鏈中或降解為塑膠微粒回到人類自身,它該如何解決。開展我的一日三餐的垃圾量—(分類 發現 )探索便利與習慣我所製造的垃圾問題。
5. 動動腦進行減塑思考方案,減少不必要的購物、惜物愛物提高重複利用的價值。
6. 秩序、整齊與隔線的構成加入收納分類及內容,運用於改造廢棄物,提升變廢為寶的質感(思考其可能性)。
7. 廢棄物改造前後比較,上台分享。

美感預期成果

  1. 當個有意識的生活者,而不是無意識的消費者。發明塑膠的初衷是為了拯救地球?其實習慣才是破壞環境的關鍵。便利性隨用即丟造成人的惰性。落實於生活中是需要還是想要的選擇減少過多物慾購買理性的消費,相對的也減少垃圾的產生。惜物愛物重複再利用的理念,減少物品一次性的使用,重複再利用讓它物件有更大的環保利用價值。減少少使用物盡其用循環再利用。
  2. 預期學生從課程中學習到減塑生活中多一份思考多一點創意動手做,為廢棄物增加美感功能性重複再利用它,可創造生活不一樣手作情趣。它也許有些不便利,卻可減緩環境中垃圾量的增加及地球資源的耗竭。
  3. 能改造物件轉換使用功能中需要動腦思考與手作能力,透過課程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運作,穰學習能激發不同的效益。

教師課後省思

這幾年發現學校午餐班級倒廚餘量滿多,教室的垃圾桶常見未分類垃圾, 113學期美感課程發想就把垃圾這件事帶入課程中,因為備課中知道塑膠的發明使用,最原本是就是為了環保,製紙減少對樹木的砍筏,不屠殺大象取象牙做撞球,一項世紀偉大的發明卻變成對地球環境與資源的浩劫。這是發明者斯坦∙圖林始料未及的事,而這一切來自人類的貪婪,工商社會媒體不斷的鼓勵生產與消費,快速、便宜跟上流行的消費,產生更多垃圾。藉由減塑零廢棄的課程,讓師生透過課程有進一步對減塑零廢棄中拒絕、減少、重複使用、惜食、堆肥、回收有更清楚的認識,並能將課程中環保減塑是有感覺的,不只是知識文字的認識,而是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身心靈的環保,雖然,學生跟我說老師為什麼垃圾可以上那麼久,但是如果能透過課程讓學生學會環保的重要,這不也是美感教育在生活中重要的精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