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我想要帶著學生在課程中透過「對地球表達善意的選擇」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商品進行觀察分析,並歸納出自己在做出消費選擇決定前所思考的要素。接著閱讀環境永續以及責任消費的相關文章,思考作為一個地球公民,在消費前如何評估商品的各項條件並做出最適合的選擇。以個人思考及小組討論的模式,在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情境之下進行美感判斷、工具運用的練習。體認所謂「環境共好」的概念,透過多層次的美感學習活動,鼓勵同學在日常生活中考慮環境保護,做出負責任的消費選擇,並實踐讓地球永續的生活方式。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美感觀察、美感體驗、美感選擇的練習,培養個人美感意識。再加上小組合作─蒐集關於地球永續發展目標的相關資料,討論分析並開啟具體行動,介入日常生活中購物選擇的各種可能性。最後整合完成實際運用美感關鍵要素─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整合設計成一份具備美感體驗歷程的檔案成果。
教師課後省思
- 味覺體驗活動的前導提醒需明確:
在第一班進行瓶裝水口感辨識活動時,部分學生因課前食用重口味零食而影響味覺敏銳度,造成品飲感受不明確。後續調整為活動開始前提醒學生避免攝取重口味食物,並引導以清水漱口,提升口感體驗的準確性與專注度。 - 繪圖觀察環境應考量透明材質干擾:
學生在觀察與描繪瓶裝水外觀時,因瓶體透明易受背景色彩干擾,影響對瓶身與瓶蓋色調的準確判讀。第二班起調整為將瓶裝水置於白色背景攝影棚中進行拍攝與觀察,有效排除視覺雜訊,提升觀察品質與繪圖準確度。 - 觀察角度與操作方式需進一步引導:
部分瓶裝水的設計巧思蘊含於瓶蓋或開關構造中,學生初期較少注意。後續提醒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並實際操作瓶蓋開合,使觀察歷程更為全面,深化對產品設計細節與功能性的認識。 - 繪圖活動時間需彈性調整與輔助:
學生在進行瓶身繪圖與測量記錄時,對細節描繪投入時間較長,導致課程節奏延遲。為提升教學流暢度,可考慮提供不同視角的瓶身照片作為輔助素材,讓學生以照片輔助觀察、快速描繪,兼顧表現與效率。 - 議題導入媒材調整提高學習參與度:
原訂以〈安妮日記〉新聞報導作為閱讀素材,但考量閱讀負荷與時間分配,後續改以繪本導讀進行。繪本具備圖文整合與視覺敘事優勢,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閱讀與重點摘錄,並提高對議題的理解與討論意願。 - 角色分工需強化理解與任務對應:
在蒐集與製作倡議海報素材時,部分學生混淆「生產者」「設計者」與「消費者」角色,導致內容偏離設定目標。後續調整為:學生需先分享個人所蒐集的圖文內容,由教師進行角色對應檢核與說明後,再進行後續的圖文統整與編輯。 - 數位編排設備差異影響學習成效:
在進行Canva圖文排版教學時,多數學生以手機操作,受限於螢幕尺寸與版面限制,影響設計流暢度與作品品質。若教學現場能提供平板或筆電等大尺寸螢幕設備,將有助於學生更精確進行圖文編排,提升學習效果與設計表現。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