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 Vol.07 地球護衛隊》為教學主軸,結合數位核心能力(數位閱讀、數位創作、數位思辨、數位分享),透過跨領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從我們生活校園真實世界的環境議題出發,認識永續發展的多面向思維。
課程共設計四單元,分別是「我是冒險家」、「地球修護計畫」、「垃圾怪物變身」、與「愛地球行動家」進行藝術探索,整合閱讀與思辯,轉化提升自我察覺與環境依附關聯,讓學生在探索、觀察、想像與創作中完成自己的永續任務。
課程中學生將閱讀〈我是冒險家〉單元,反思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並以數位拼貼創作未來永續家園;進入〈地球修護計畫〉單元,學生以香山故事館的真實污染事件為引,發展社會關懷與在地連結能力;再從〈垃圾怪物變身〉中學習仿生設計與資源再利用,實作環保創作並展開藝術行動故事;最後以〈愛地球行動家〉設計實際可行的生活永續任務,透過雲端平台記錄並發表,成為改變社會的小行動者。
課程過程中強調學生主動探究、數位實作與團隊合作,並引導其從閱讀到行動的跨域轉化,達到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
一、透過報導閱讀與資料查找,提升學生對環境議題的理解與閱讀素養
( 1 )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安妮新聞 Vol.07 地球護衛隊》各篇文章,認識與生活相關的環境污染、資源耗損與回收再利用議題。
( 2 )培養學生從文本中擷取重點、整合資訊與提出問題的能力,進而強化其環境覺察與批判性閱讀素養。
二、結合數位工具進行創作與紀錄,培養多元的表達能力
( 1 )透過Canva、Keynote、Google簡報等工具,引導學生進行數位拼貼、角色設計、影片拍攝等實作活動。
( 2 )讓學生學習如何以圖像、文字、動畫等多元方式呈現想法,提升資訊表達與數位敘事能力。
三、以永續目標為主軸,設計實踐任務,培養責任感與公民意識
( 1 )以SDGs目標(如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為架構,設計學生可落實於生活中的永續任務(如節電、減塑)。
( 2 )引導學生觀察社區與家庭中的永續行動,鼓勵其反思自身行為對地球的影響,並設計具體的改善計畫。
四、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批判思辨與數位科技應用能力
( 1 )在小組討論、任務企劃與成果發表過程中,促進學生分工合作、互相回饋與意見整合的能力。
( 2 )結合數位平台進行回饋、票選與學習歷程記錄,培養學生善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建立參與公共議題的素養基礎。
教師課後省思
一、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永續冒險家》課程實施過程中,觀察到以下三項主要問題:
(1)數位操作落差明顯:雖然學生對Canva、Keynote、無邊記等數位工具充滿興趣,但操作能力參差不齊,影響作品進度與自信心。針對此情況,同儕間設立「數位小尖兵」制度,安排熟悉操作的學生協助組員,並提供圖文並茂的操作教學單與教室海報,提升整體數位參與度。
(2)資料查找與資訊素養不足:在進行地球修護企劃時,學生雖能使用Google查詢資料,但多以複製貼上為主,未能深入理解與轉化。教師採用「黃金圈三層問題框架」(是什麼/ 為什麼/怎麼辦),並指導學生使用簡報圖解、因果連結句型等方式重組內容,逐步建立批判與表達能力。
(3)行動紀錄易中斷、動機維持困難:部分學生在「一週永續挑戰」中容易出現中斷或偷懶現象。教師則設計「夥伴雙人挑戰制度」,讓學生彼此回饋並互相監督,加上每日打卡激勵回應與讚賞機制,有效提升學生堅持任務的意願與參與感。
二、未來的教學規劃
本課程實踐顯示,結合數位四學、美感閱讀與永續議題的教學設計具高度可行性,未來規劃將朝以下方向精進:
(1)深化跨領域整合:可與自然、社會、生活課程結合為主題式專案學習,如加入地方實 察、氣候科學、回收設計等模組,強化真實應用與在地連結。
(2)擴充實地行動與服務學習:將課堂行動延伸至校園或社區實作,例如參與資源回收站分類任務、設計校園節能標語與海報,深化學生「行動即學習」的經驗。
(3)建立數位學習歷程檔案:鼓勵學生將作品上傳至共用平台(如Padlet、Google Sites),累積個人素養歷程與創作成果,未來可作為多元評量與升學展現的重要資料。整體而言,課程成效良好,學生展現出強烈的參與動機與創意潛力,教師也在教學歷程中不斷調整與優化,未來極具推廣與擴充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