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首先,第一堂課進行分組、講述單元目標與規則、介紹何謂構成、生活中構成的例子,並複習美的形式原理。第二堂課著重在讓學生瞭解平面構成的形式、何謂物件關係。
第三堂課,每位同學拿出準備的二十件物品,每個組別共計一百件物品散亂在桌上,讓各組學生進行構成的探索。整理物品、擺件的過程中,思考構成的因素、物件關係、秩序性等,並思考整理前後的差異,分享討論。
第四堂課讓學生進行點線面的構成練習,依據學習單的內容指示,來構成出所需的畫面,並於第五堂課讓學生上台討論與回饋。
第六堂至第八堂課,作品尺寸為八開,剪貼各種灰階的幾何圖形進行創作。人類有各種感官、感覺,所剪貼的圖形,在畫面中以不同的安排方式,所構成的作品將產生不同的意象,學生需思考欲創作出的意象,再開始進行創作。(例:一種安定的感覺。)
最後一節課,學生們進行作品的發表、分享,與回饋。優秀的作品將辦理校內展覽,提供給全體師生欣賞。展覽結束後,將詢問作者是否願意留下作品,收藏於美術教室。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瞭解「構成」的原理原則
  2. 學生能辨別平面構圖的形式、八種物件關係
  3. 學生能探索構成與生活的關係
  4. 學生能懂得互相合作、分享
  5. 陶冶學生性情,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除了每週一堂的美術課之外,大部分的時間仍難以跟升學主義脫鉤,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瞭解、體驗美感構面之一構成,並讓美術與生活產生連結,是本次的課程計畫第一個要挑戰的。

對國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進行抽象表現的創作實屬不易,大部分學生只認得畢卡索跟梵谷,更遑論各個藝術流派的風格有哪些差異。本單元在最後一件作品需透過剪貼的方式,在畫面中「構成出一種感覺」實屬不易。如何引領學生了解構成、怎麼構成、運用構成,是本次的課程計畫的第二個要挑戰的。

很感謝能夠申請到教育部的美感計畫,能夠將這樣的資源帶入偏鄉學校,不僅可以提升偏鄉小孩的美感經驗,也能夠稍微彌平城鄉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學生也懂得珍惜每週僅有一堂的美術課,從他們的每一次的創作練習、每一次上台發表感想的樣子,以及創作的成果,就覺得辛苦都值得了。